火车票上的二维码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如今乘飞机也可以用二维码代替纸质登机牌;路过广告牌,对上面的年货感兴趣,拿出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能自动到电子商城下单付款;选中一家餐厅和亲友团聚,先在杂志上扫一下,优惠券就发送到了你的手机……
不止这些,乘坐出租车可以扫码付费,旅游景点能扫码获取景区路线,博物馆可以扫码获取展品介绍,甚至连墓碑都已刻上了二维码。
如此看来,二维码似乎在不经意间已渗透至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天你扫码了吗?
这次春节回家,一路上你有很多机会与二维码相遇。
拎着大包小包的年货走出火车站,李先生将火车票上的二维码小方块撕成几截,才扔进了垃圾桶。自从火车票实行实名制以来,二维码包含个人信息、乱扔车票会导致信息泄露的警告就不绝于耳。“新闻上说铁路部门已经对二维码进行了加密处理,我试了试,普通软件确实已经扫不出来了。”李先生说,“不过还是小心点好,谁知道有没有更先进的解码软件?”
家在四川的老何夫妇今年乘飞机去看女儿,也用到了二维码。女儿在航空公司网站上办完登机手续后,航空公司很快给老何发了一条短信,短信里有一个网址,点击之后,一个二维码出现在屏幕上。“娃儿说了,到时候我们啥子都不用干,直接拿着这个去安检就行了!”老何晃了晃手机。
下了火车或飞机,很多人还需要打车回家。如果你家恰好是在杭州、成都、青岛、嘉兴、济南等18个城市,打车时就可能遇到可以扫二维码付款的“最潮”的哥。每个司机都有自己的专属二维码,与其支付宝账户相连,而支付宝收款到账只需5秒,“正好是等待打印发票的时间,”杭州一个的哥说。
除了春运,年货的置办也少不了二维码。早在一个月前,重庆晨报就曾推出“年货街”活动,整版的报纸上刊登了十几种商品,每种商品的简介旁都有一个小小的二维码。通过扫码就可以跳转到支付宝界面,输入密码,点击确定,不到一分钟就购物成功,比电话订购和登陆网上商城都快,让不少市民大感新奇和方便。
春节聚会,二维码同样会来凑热闹。小张正在为聚餐的地点而发愁,路过一家餐饮连锁店的广告牌,出于好奇,小张扫描了牌子上的二维码,马上收到餐厅的电子优惠券,并自动成为会员。小张大喜,餐会的地点,就是它了!
二维码牛在哪儿?
二维码的全称是二维条形码,然而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二维码就是一个棋盘式的小方块,为什么要叫条形呢?
原来,二维码家族有两个分支——堆叠式二维码和矩阵式二维码。前者的编码原理是建立在一维条形码基础之上,按需要堆叠成两行及以上,二维条形码的名称就是由此衍生而来。
而我们平常所说的二维码,指的大多是棋盘式二维条码——一个正方形,三个角上都是被涂黑的小方块,中间密布各种或圆或方的小黑点。“棋盘”角上的小方块用于定位,“黑子”出现表示二进制的“1”,“白子”则表示二进制的“0”,黑白像素的排列组合就蕴含了意义。以这样的编码方式,一个“棋盘”可包含500个汉字左右的信息,容量比一维条形码增大了不少。
如今,二维码已经开始脱下素衣换彩妆,形状也不再局限于方块,变得更有创意,一些机构还会在二维码中加入各种图案,或打上公司的标识。比如微信的一个应用,会自动帮用户生成二维码名片,名片的正中心就是用户的头像。
而这一切的实现,要归功于二维码的另一个特点:较强的纠错能力。即使一部分编码丢失或损坏了,也能正常地读出信息。有专家解释,二维码在编码时会将部分信息重复表达,某一行编码除包含本行的信息外,还有一些反映其他位置上的字符的信息。扫过二维码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解码速度很快,往往刚扫了不到一半,信息已经出来了,并不需要完成全部扫描。
二维码的另一个特点是便捷。如今最常用的QR码,原意即为“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是1994年丰田公司发明用来追踪汽车零部件的。而各种以其他方式编码的二维码,也同样具备快速、便捷的特色。
其实早在2007年,中国市场上就已经出现了一些二维码应用,却一直默默无闻。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勃兴,二维码终于有了生长的土壤。2012年,在微信、新浪微博、阿里巴巴等网络媒介的共同推动下,二维码实现“逆袭”,变得异常火爆。
扫码要小心,应用有风险
目前,二维码在商业上主要是引流作用,即利用二维码的读取将线上的用户引流给线下的商家。“二维码只是一种技术手段,一种连接线上、线下的渠道工具。”易观分析师董旭认为,“它的可替代率还是比较高的。”真正产生价值的是渠道连接的另一端,因此,能决定二维码应用发展的不是其技术本身,而是背后所承载的服务。这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
不过,二维码并不是绝对安全的,“扫码控”还需谨慎。否则一不小心,手机就可能会感染病毒、丢失信息或被恶意扣费。“在二维码应用的安全上,现在的阶段还是防止钓鱼软件,不要轻易打开网址链接和下载链接。”北京网秦天下科技有限公司手机安全专家施先生说。其实绝大部分的恶意二维码都很难直接扣除手机费,而是需要通过引诱市民安装程序来达到目的。“扫码控”们只要在打开网址、下载软件前多加注意,应该都可以杜绝风险。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