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为中国志愿者在山达克学校为巴基斯坦孩子们上中文课。本报记者杨迅摄
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西北的山达克,有一处被称为“中国城”的地方。这里是中冶集团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的铜金矿工地,土地贫瘠,植被稀少,干旱缺水。资源公司的巴基斯坦工人告诉本报记者,因为自然条件恶劣,附近村民生活很困难,但自从资源公司接手矿区后,中国人投资兴建了学校和医院,帮助当地人改善生活水平。“现在的情况与几年前相比已有了很大改观。”本报记者到达工地时,虽然已经进入了春节倒计时,但公司的中国员工仍坚守岗位,为当地居民的幸福生活添砖加瓦。
记者先来到由资源公司出资建设的山达克医院。这是一栋类似于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医院虽小但布置得井井有条,病房、诊疗室、化验室,一应俱全。院长胡德法2002年就已来此,他介绍说,医院目前有5名中国员工,4名巴方员工,规模虽小,但对远离大城市的周围地区发挥了很大作用,“能向附近村民提供及时的医疗服务,一年诊疗人数达5000人次,诊断准确率和抢救成功率都在90%以上”。山达克医院还免除了病人的检查费和挂号费,药费从去年8月起也按照成本价的一半来计算,每年能减免当地居民280万卢比的费用(约合18万元人民币)。中国公司还斥巨资购置了救护车、X光机和彩超诊断器等,大大改善了医院的医疗条件。当地的中国员工告诉记者,胡院长医术高超,擅长断指再接,还能治疗胰腺炎和心肌梗塞等疑难杂症,有很多病人慕名从阿富汗和伊朗前来就医。采访期间,胡院长当场对一位颈椎病患者进行中式推拿按摩,病人紧锁的眉头慢慢舒缓,向记者连声称赞。胡德法说:“这里的条件虽然艰苦,很多人春节也不能回家,但能为中巴患者提供便利,这样的奉献很有价值。”
医院附近是资源公司援建的山达克学校。学校虽不太宽敞,但窗明几净,中巴两国的国旗在操场上空迎风飘扬。资源公司副总经理何绪平告诉记者,课桌椅等设施的费用和老师的工资都由中方来承担,当地孩子免费上学,而且每周五都有青年志愿者前来讲授中文课。教室内,墙上贴着巴基斯坦孩子们用彩笔画的蝴蝶、向日葵和牵牛花,并写着“中巴友谊长存”6个彩色大字。据介绍,这些“作业”都由孩子们独立完成。资源公司职员、志愿者王虞骁拿着带来的桔子和苹果作为道具,微笑着走上讲台开始了中文课的讲授。她将手中水果的汉字和拼音标注在黑板上,并带领班上的学生大声朗读。王虞骁说:“汉语教学已经进行了大半年,我们准备了教学大纲,并从国内带来了注音图册,讲授汉字、唐诗,介绍中国城市,教唱‘两只老虎’歌曲等,并定期进行测试,孩子们进步很快。”志愿者赖文琼说:“这个春节在山达克过,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孩子们的中文水平。”山达克学校校长哈彼伯告诉记者,当地条件艰苦,虽有“官办”学校,但师资较弱。在中国公司的帮助下,山达克学校为当地孩子们提供了非常难得的上学机会,也为他们的未来提供了更多的出路。
(本报伊斯兰堡2月12日电)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