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被曝含双氰胺
专家称新西兰奶粉总体安全
洋奶粉一直被视为品质的象征,然而近期爆发的“双氰胺”事件却使洋奶粉的光环褪色。以出产高品质奶粉著称的新西兰忽然曝出牛奶有毒,引起国内消费者恐慌。新西兰牛奶制品真的有毒吗?还能不能吃?
洋奶粉也出质量门
双氰胺到底是什么双氰胺怎么进入奶粉的?
去年9月,新西兰恒天然乳制品公司在对牛奶进行抽检时,发现有部分奶粉中含有少量双氰胺残留物。但新西兰政府认为这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未在第一时间知会中国政府。经调查发现,大约有500多个新西兰农场使用了含有双氰胺的化肥,新西兰方面表示奶粉百分之百的安全,不会造成健康损害,没有停售、下架或召回的决定。
国内奶粉八成从新西兰进口来的,作为全球最大乳制品出口国,新西兰奶源一直享有盛誉,尤其在中国父母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此番报道一出,无异于平地一声惊雷,着实让忠实的中国奶粉粉丝团心乱如麻,一如失去了方向的惊弓之鸟,无奈地怀疑渐行渐远的三聚氰胺阴影,披上二聚氰胺的马甲,又一寸一寸移过来。
双氰胺到底是什么
双氰胺是什么东西,对身体有什么危害,是如何进入奶粉中的呢?
双氰胺英文名DCD,也称二聚氰胺,或者二氰二胺,可以用做化工原料以及医药和染料中间体。比如防火涂层,包装材料以及制取硝酸胍和磺胺类药物等。至于用双氰胺制取三聚氰胺,那是早些年间的事情了,现在大多是用尿素合成法制取三聚氰胺。
前段时间自来水是热词的时候,抱怨的一个原因就是硝酸盐含量高,实际上,硝酸盐污染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地下水污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针对地下水硝酸盐面源污染,采用源头控制的对策是最有效的,通过农作物最佳养分管理等农业措施消减氮总量是重要措施。这次事件的主角双氰胺,不仅有上面提到的十八般武艺,还有一个独门秘笈,就是可以用做硝化抑制剂,控制硝化菌的活动,使氮肥在土壤中的转化速度得到调节,减少氮的损失,提高肥料的使用效率,牧草施用双氰胺是从源头上降低硝酸盐污染环境较好的做法。目前全世界仅只新西兰一个国家,他们从2004年开始,尝试在牧场使用双氰胺,之前有占其总产奶量约5%的500多家牧场在使用双氰胺,主要由两家公司生产这种复合肥。
双氰胺怎么进入奶粉的
双氰胺在保护环境方面立了功,但没想到由于其相对稳定,残留在牧草上的双氰胺跟随着牧草进入牛的消化道内,吸收代谢后分泌进入乳汁,最后顽强地在奶粉中微量残留。这是目前根据新西兰方面披露的资料,推测出的奶粉中双氰胺的来源,不是非法添加,和三聚氰胺事件有本质区别,只是牧草施用化肥的代谢残留而已。1月28日的新西兰使馆的新闻发布会上,新西兰大使郑重宣布双氰胺的来龙去脉就是如此。
按照急性毒理实验的半数致死量数值来看,双氰胺属于无毒或微毒物质,毒性比三聚氰胺小,但其对眼和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美国环保署认为其没有致癌性。目前全球都没有双氰胺的食品中限量标准,但是也正因为没有食品含量标准,消费者以及国际市场对于奶粉中检测出双氰胺残留反而更没有心理预期,难以接受,哪怕尽管只是微量残留。如果按照日本的肯定列表原则,也就是食品中没有允许出现的物质就不得检出的严厉法则,那么这些检测出双氰胺的奶粉都是不合格产品,在国际贸易上是有障碍的,中国采取的是限量原则。1月28日新闻发布会上,新西兰方面还未详细披露奶粉中检出双氰胺的残留数值,但是强调就是最高残留量值,依据欧盟委员会设定的每日可接受的双氰胺含量,也是日常饮用量远远不可企及的。并指出双氰胺的标准制定因为其低毒,会很缓慢,通常需要五年左右。
总体安全不必恐慌
笔者个人认为,五年太长,紧急情况下为安稳民心起见,可以制定临时的标准应对,从严而定,参照婴儿奶粉中三聚氰胺限量值来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也就是每千克奶粉不得超过1毫克,液态奶则采用2012年7月5日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不得超过0.15毫克的标准。新西兰方面应该给出检测出来的直接数值,让消费者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越透明越能消除恐慌。倒推回去新西兰公布的数值,应该是最高残留没有超过三聚氰胺的标准限量的。
在三聚氰胺余音绕梁中有些“十年怕井绳”的消费者,会很关心双氰胺中是否有三聚氰胺?这个确实还可能有,通常是会含有微量的三聚氰胺,但是含量非常低,通常在检测中三聚氰胺含量低于仪器检出限,不会检出。
对于消费者而言,奶粉中微量残留双氰胺确实如新西兰政府声称的那样,不构成健康损害,不必惶惶不安。从毒物即剂量的角度分析,首先,施用双氰胺的牧场奶源占的比例很少,不到5%;其次,一年仅只施用两三次,每次双氰胺用量大约是总氮量的3%左右,残留不可能很高,施用一个月后,牛奶中就检测不到了;第三,新西兰生产双氰胺化肥的仅有的两个厂家已经停止生产,当下不会再有施用。所以,新西兰奶粉的粉丝们可以放松神经,还是可以继续这一爱好的。
目前,台湾食品药物管理局公告称不必恐慌,香港卫生管理署也认为尽可以高枕无忧,印度政府、美国政府、日本政府、东南亚国家政府均没有表态,也没有产品下架的任何报道,均为风平浪静状态。相形之下,中国消费者似乎反应过度了,但是用历史的眼光看,也是情理之中,三聚氰胺好不容易送佛送到西天上了,这二聚氰胺又来了,可如何是好?我们有别的国家没有遭遇过的集体痛楚回忆。
迷信配方奶粉值得反思
但是,通过这次目前判断不能构成食品安全事件的双氰胺事件,以及屡屡发生的洋奶粉的各种质量不合格的事件中,希望消费者不仅要从双氰胺的迷雾中走出来,不惊慌不失措,显示出科学理性的大家风范,同时也应该从对舶来品牌的过度盲从中走出来,并不是非喝洋奶粉不可的。国家质检总局去年10月通报,近14个月已经检出270吨“问题”洋奶粉,其中34批次不合格。消费者应该知道,食品安全是相对的,百分之百的食品安全是自欺欺人的痴人说梦而已,食品安全是没有零风险的,关键是看企业如何防患于未然,如何应对处理发生的风险。平心而论,除了延迟通报中国有关部门之外,新西兰方面处理还算得当。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从这个事件中,应该学习新西兰人的环保意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食品安全的根本,我们要点滴做起,呵护赖以生存的中国的环境,并用相对宽容的态度促使中国奶业提高质量,鼓励民族品牌重新建立自信和信赖,这是长久之计。
最后温馨提示,中国婴幼儿对配方奶粉的过度依赖和迷信,是需要爸爸妈妈们反思的,因为这并不是健康的喂养模式。首先,毋庸置疑,母乳毫无疑问是最佳选择,这是无需赘言的。另外,在确实不具备母乳喂养的条件下,再考虑婴儿配方奶粉。对大多数健康发育的幼儿来说,一岁以上的配方奶并不能给他们提供从丰富的饭菜和牛奶中得不到的营养。一岁以后的孩子,国外很少有继续不间断地喝配方奶粉的,中国消费者是幼儿阶段配方奶粉的主力军。家长们应该明白,一岁之后,哪怕宝宝对任何奶制品都不感兴趣,小家伙也可以从饭菜中摄入丰富而充足的营养了。所以配方奶粉,并非是最好的膳食选择,配方奶粉并不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无非只是提供一种可供搭配选择的普通食品而已,安全角度可以喝,营养角度而言,奶粉不是非喝不可的。(朱毅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