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草案公布成为常态征求民意推动科学民主立法
【历史瞬间】2011年5月20日,湖北一家水泥公司的销售员罗远景和15位社会公众代表一起出席全国人大立法座谈会,充分表达他们对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意见:“提高个税起征点对我们工薪阶层来说,可以大大改善生活。”
在中国人大网上,有8万多网民针对这一法律草案提出23万多条意见,创下当时立法征求意见数量之最。
2011年6月30日法律草案交付表决时,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大幅提高到3500元。全国6000万人因此不再纳税,税负减少约2000亿元。
“这是经过充分审议、反复研究后作出的重要调整,背后是对民意的充分尊重和审慎考量。”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洪虎说。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不断拓展开门立法的新途径,成为本届全国人大立法工作一大特色。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委员长会议郑重提出:凡是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原则上都在中国人大网上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使法律草案公开公布常态化。
五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向社会公布48件法律草案,共有30多万人次提出近180万条意见。
7万、10万、30万、55万……从社会保险法、车船税法,到预算法、劳动合同法,近年来屡创新高的意见数量成为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生动注脚。
三年九场专题询问数十位部长到场“应考”
【历史瞬间】“为规避风险和责任,学校不惜舍弃春游、运动会甚至体育课,请问如何看待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近期连续发生校车安全事故,请问打算采取哪些措施?”“到底如何维护和加强校园安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索丽生向有关部委负责人连续发问。
这是2011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现场的一幕。
“询问”是人大监督的法定形式。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首开“专题询问”先河。
从“问钱”“问粮”“问医”“问房”,到“问水利建设”“问饮水安全”“问国企改革”,无一不是群众关注的热点、政府工作的重点。
“委员们的提问有水准、有深度,是对我们工作强有力的指导和推动。回答问题是责任,更是承诺,让我们不敢懈怠。”回忆起一年多以前的那次专题询问,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颇有感触。
通过专题询问,一些长期存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问题得以解决。
回顾五年,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听取审议了国务院和“两高”的70个工作报告,检查了21部法律的实施情况。人大依法监督的方式不断丰富、实效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监督制度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农民工首进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议案建议件件有回复
【历史瞬间】2008年3月7日,身着正装的胡小燕,坐在温家宝总理对面说出了心里话:政府应该优化农民工就业环境,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这个瞬间我永远难忘。”作为首批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农民工,胡小燕希望“能有更多的农民工代表,让我们的声音更洪亮。”
胡小燕的希望成为现实:刚刚当选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农民工代表数量增加到31名,是五年前的10倍。更多农民工走进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的印证。
胡小燕代表在过去五年中,共提交了20份建议,件件都与农民工相关,其中不少建议已经得到落实。
提出议案建议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重要形式,督办代表议案建议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工作。
关注收入分配改革、推进资源税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五年来,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每年都提出议案建议数千件,几乎件件有回复、事事有督办,其中大部分已经解决或计划解决。
当选不负重托,履职担当民意。
2013年2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最后一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郑重地按下表决器,通过了关于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代表资格的审查报告,确认代表资格全部有效。
2987名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将肩负人民的嘱托,响应时代的召唤,在民主法制建设的道路上继续奋力前行。(记者霍小光、周英峰、周婷玉、崔清新)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