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兰州3月5日电 题:凡人善举,半个世纪后的“雷锋精神”
中新社记者冯志军
3月5日,在兰州的繁华地带,二十多块LED大屏如平常日子一样,循环播放着“兰州好人”不同的故事。
“80后”女孩周晓娟是RH阴型血,被称为“熊猫女孩”,她默默坚持献血十多年已逾4000毫升,“只是觉得,既然献血对自己身体没有影响,又能帮助别人,就一直坚持下来了。”周晓娟说。
兰州官方策划推出的“凡人善举,和你一起”典型宣传活动一年有余,数百名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因其感人“善举”被人们所了解。一时间,人们发现,那些想象中的“伟大、遥远”的“好人”,其实就在身边,离自己那么近、那么亲切。
甘肃省心理咨询师学会常务副会长莫兴邦5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称,走过半个世纪后的“雷锋精神”,随时代变迁也发生着变化,其内涵逐渐由50年前倡导的助人为乐、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等品质,逐渐演变为如今普通民众的具体社会责任感。
被称为“井盖大王”的兰州“的哥”张建民,5年来,只要发现哪条道路有井盖缺失,便拨打有关部门的电话,协助补装井盖。在兰州市民眼里,补装的不仅是井盖,而是城市的一条生命线,是道德的底线。
时下,“凡人善举,和你一起”已成为兰州流行的词汇之一。“他们充满了泥土气息,在现实的生活里平凡而真实。”兰州“80后”杨帆表示,每一件令人钦佩的“善举”背后,“就像生活中的一面镜子,‘照’得出所有的善恶美丑。”杨帆说,“凡人善举”让更多人明白“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帮助他人”。
莫兴邦说,“雷锋精神”曾经影响过一代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做好事、做善事是人的本能。”莫兴邦表示,“凡人善举”如今倍受社会关注,也证明其另一面:稀缺。他说,官方和学者在大力倡导和宣扬道德自信等社会正能量品质的同时,应理性看到传统教育与现代生活衔接出现的问题,更多注重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德育发展。(完)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