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一场历时三年、蔓延全国的灾难性大饥荒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一些父母为了活命,忍痛把幼小的孩子送进福利院讨一口饭吃。1961年春,60名杭州籍“孤儿”被福利院送往山西侯马火车站,分散到不同的农户家收养。
50多年后,在这些年过五旬的杭州籍“孤儿”心中,杭州依然是一个让他们魂牵梦萦的天堂,或许读书甚少,或许从未出过远门,或许无法想象出杭州的样子,但在他们心里,杭州是他们的家,是他们的“根”。对亲人的思念,日日夜夜折磨着这些流落他乡的游子。
2月26日,本网以《50年前流落异乡19年前女儿失踪——秦元英辛酸寻亲路(图)》为题,报道了杭州籍“孤儿”秦元英的寻亲故事后,浙江在线、浙江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与本网联合,共同帮他们寻亲。杭州电视台得知此事后,也专程前来采访。
3月18日—20日,山西新闻网及杭州电视台记者兵分两路赶往侯马曲沃县,听这些杭州籍“孤儿”讲述他们坎坷的身世,并寻找经历当年抱养过程的知情人,努力还原当年的情景,试图在尘封的历史中寻找蛛丝马迹,帮这些杭州籍“孤儿”寻找远方的亲人。
作为落户山西曲沃的杭州“孤儿”中唯一一个从养父母手中拿到户口迁移证的“孤儿”,孟小桃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她在20多岁时从户口迁移证上知道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不必像其他“孤儿”那样,被养父母把身世秘密带进坟墓;不幸的是,她是在被养父母赶出家门时,才看到了这张迁移证。
说起从小到大的艰苦生活和寻亲的无助,孟桃娃流下了眼泪 本网记者 宇巍/摄
原名:王丽
现名:孟桃娃,又名孟小桃
生日:1960年五月初三(农历)
寻亲线索:户口迁移证上写有“杭州市迁往侯马市”,地址为杭州市中山北路447号,盖有“杭州市公安局打校巷分局户口专用章”。
“这张户口迁移证已经在我身上揣了30多年,我却没能帮妻子找到杭州的亲人,只能怪自己无能啊!”3月19日,山西曲沃县北董乡西闫村,周边的麦苗、大葱、大蒜等作物在暖洋洋的春风中长得绿油油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个子瘦小、两鬓斑白的村民秦海忠早早等在巷口,招呼着远道而来的记者。
秦海忠说,他把妻子的户口迁移证在身上揣了30年 本网记者 宇巍/摄
说起这些年来未能帮妻子孟桃娃找到杭州亲人一事,秦海忠带着几分愧疚。刚把我们迎进院子,系着围裙、两手粘满面粉的孟小桃就从屋里走出来,张罗着端茶倒水。走进厨房,孟小桃边包饺子,边和丈夫讲起了这些年的寻亲经历。
“她从杭州来的时候叫王丽,岳父母给她起名孟小桃,又叫孟桃娃,就是逃荒逃过来的娃娃。”秦海忠说,他生在河南林州穷苦农家,自小家里孩子多,为了求生,七八个兄弟来到山西做上门女婿,“看人脸色受人气,特别能理解桃娃的处境。”
桃娃刚来山西时,养父母尚未生育,随着3个妹妹的陆续降生,桃娃成为专职“保姆”,负责妹妹们的吃喝拉撒睡。略有闲暇,桃娃还要帮着父母养猪、割草,干各种农活,就连晚上也不闲着。“每晚要纺线,一大团棉花纺不完不能睡觉。”桃娃说,她常常在院子里的月光下,打着呵欠纺线,纺车转了一圈又一圈,累得浑身酸疼……
秦海忠和妻子孟桃娃一起努力,盖起了可让一家人栖身的房子 本网记者 宇巍/摄
桃娃上小学后,中午放学还得烧火做饭、洗碗、喂猪。常常是忙完了家里的一摊事儿去学校时,已经误了大半节课。“老师看到我天天迟到,很生气,就让我罚站。”就这样,桃娃只是断断续续读了5年小学就彻底辍学,完全帮父母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那时没什么玩的,小姑娘们都喜欢结伴去乡里看露天电影,我却只有羡慕的份儿。”值得庆幸的是,桃娃的爷爷奶奶、叔叔等长辈都很疼爱桃娃,这是她艰苦的成长岁月里唯一温暖的慰藉。
在年复一年的忙碌中,桃娃长大了。依照农村的风俗,如果家里孩子全是女孩,就要招一个女婿顶门户。21岁那年,养父母为桃娃招了上门女婿秦海忠。
孟桃娃年轻时为数不多的照片之一 本网记者 宇巍/摄
“和桃娃结婚前,我知道她小时候是从杭州抱过来的。”秦海忠说,他们夫妻俩一个是养女,一个是上门女婿,便常常被人看不起,邻居们也常有闲言碎语议论他们。“但是我不想计较这些,既然娶了她,就要好好和她过日子。”
可是,夫妻二人婚后相依为命的日子并不平静。“六七月麦收时正值农忙,岳母让桃娃扛小麦捆子。”怀孕的桃娃因劳累过度流产了。秦海忠为此找到大队干部“评理”,却激怒了养父母。“养父母把桃娃的户口迁移证扔出来,让我们要么回杭州,要么回河南。”当时是1983年。从此,二人搬进村边废弃的破窑洞里,过起了苦光景。
秦海忠默默地把妻子的户口迁移证揣在贴身的衣袋里,他想帮助苦命的妻子找到杭州的亲人。“可是,我们一无房二没粮,总得把肚皮填饱才有力气去找。”就这样,秦海忠和妻子咬紧牙关,熬过了苦日子,并陆续生下四个儿女。
四个逐渐长大的孩子成为夫妻俩生活、寻亲的精神支柱。说起心酸的往事,桃娃流着眼泪说,丈夫不离不弃的爱也支撑着她走过了这么多年。
30年过去了,看着新修的四合院和孩子们陆续成家,夫妻二人心中却有放不下的牵挂。“桃娃寻亲的事,耽搁了这么多年。”秦海忠一直惦记着,逢人就打听;户口迁移证上的内容,也被他刻在了脑子里。“2000年左右,我在太原打工时,还按照迁移证上的地址给杭州写了一封信,但没回音。”
遗憾的是,十多年前,桃娃在秦元英帮助下,把户口迁移证交给一个自称有亲戚在杭州市公安局打校巷分局上班的“浙江木匠”,委托他寻找亲人时,这份珍贵的户口迁移证被弄丢了。
“虽然日子好了,可心里总惦记着这事,也不知过了这么多年,还能不能找到这个地方。”秦海忠说,有时候,妻子想杭州的亲人时,夫妻二人就会到附近的集市或者县城找算命先生“帮忙”,“让他们掐一掐算一算,看我杭州的兄弟姐妹现在过得怎么样,什么时候会来找我。”桃娃说,有时候她也觉得算命先生说得并不可信,可每次她总是怀着虔诚的心去请卦,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心中浓浓的思乡情、思亲意。
虽然时刻惦记着寻亲,但桃娃说,当年是遭了饥荒为活命,父母不得已才把她送出来的,她能够体谅;对于养父母,桃娃也表示谅解:“不管怎么样,哪怕是喝糊糊,他们也把我养大了,我感谢他们。”在生活逐渐好转后,桃娃和丈夫像往常一样,定期带着钱和粮食去看望养父母。“岳父岳母年年龄大了、得病卧床时,桃娃像亲生女儿一样去伺候,喂饭喂药、端屎倒尿……”秦海忠说,妻子的善良、宽容一直感染着他。
“如果记者能帮忙让她找到杭州亲人,我一定陪着她去杭州,和家人亲亲热热见个面。”秦海忠说,这是他此生能为妻子完成的最大心愿。
如果您是孟桃娃在杭州的亲人,或者您是当年送养事件的亲历者或知情人,请及时与山西新闻网0351—4281494联系。您的帮助,或许可以架起一座跨越52年岁月和3000里行程的桥梁,帮这些杭州籍“孤儿”圆了寻亲梦。
- 寻亲故事(二)张小连:52年埋怨 52载思念(图)
- 寻亲故事(三)养母刘桂英:花1毛8抱回个“亲”闺女(图)
- 寻亲故事(一)王建伟:一定要带妈妈回杭州看看(图)
- 山西老人为83位八路军烈士寻亲 欲树碑立传(图)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