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部18日公布中央本级2012年“三公经费”预算执行和2013年预算安排情况。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只减不增,其中公务接待费“缩水”明显,引舆论肯定。分析称,如何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控制预算执行数,并真正“将钱用在刀刃上”,更值得关注。
中央本级“三公”预算公布 践诺“只减不增”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两会上提出本届政府任期内“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的“约法三章”,在此背景下,中央各部委如何压缩“三公经费”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数据显示,2012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执行数为80.95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21.65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44.32亿元,公务接待费14.98亿元。与2012年年初预算相比,中央本级2012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执行数增加1.11亿元。
18日最新公布的消息显示,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79.69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21.36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43.99亿元,公务接待费14.34亿元。
与2012年预算执行数相比,2013年中央本级预算“三公经费”减少1.26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减少0.29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减少0.33亿元,公务接待费减少0.64亿元。
媒体分析指出,主动压缩“三公经费”支出成为今年很多中央部门的一大亮点。如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三公经费”预算为3944.18万元,比去年预算数减少383.56万元。科技部今年“三公经费”预算数较2012年减少100万元。此外,由于主动压缩各项“三公经费”支出,该部门去年“三公经费”预算执行数也比预算数减少了647.21万元。
分析称,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安排切实将李克强承诺的“三公经费”只减不增落到实处。
学者认为,中央各部门主动压缩“三公经费”支出,为各地落实“三公经费”只减不增承诺带了个好头。
公务接待费“缩水”明显 打造服务型政府
记者梳理今年中央各部委“三公经费”相关数据发现,公务接待费“缩水”这一特征明显。
如国家海洋局,2013年公务接待费预算为2994.29万元,比去年预算减少191.13万元;气象局今年“三公经费”预算20918.11万元,比去年预算减少210.93万,全部为公务接待费减少;国家海洋局今年比去年减少的191.13万元预算,也均为公务接待费;国家统计局较上年减少的188.36万元也是此种情况。
财政部预算司负责人透露,编制2013年部门预算时,财政部在继续按照零增长原则对中央部门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严格控制的基础上,将公务接待费预算总体压缩了4.3%。
“我们现在就是要严控并压缩‘三公’支出,其中,公务接待费减少的幅度是最大的。”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
白景明说,公务接待费“缩水”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更加严格遵守制度规定,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特别是公务接待费;二是力践八项规定,改进会风,改接公务接待方式。
“尽量把大会压缩成小会,能靠视频会议等途径解决的就不用见面开会。”白景明向记者阐述压缩公务接待费的具体操作方法,他说,还有一点更为关键,那就是举行活动时要主动降低标准。
他说,政府主动压缩“三公经费”支出,节约资金,把钱用在刀刃上,是希望以最小成本换取最大社会效益。
“总体来说,就是要建立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白景明说。
“三公经费”提前亮相获赞 网友盼加强执行管理
白景明介绍,今年中央各部门预算公开有很多新变化,其中一大亮点就是今年中央各部门在公开部门预算的同时,一并公开了部门“三公经费”预算。
据悉,2012年部门“三公经费”预算是7月份随同部门决算一起公开的,而今年则改变了以往随同部门决算一并公开的做法,首次与部门预算同步公开。
对此,白景明指出,提前公布,时效性更强,说明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公众对预算的关注。“尽可能提早告知,便于公众监督。”他说。
“看到不少部门今年的‘三公经费’预算都有所减少,舆论在肯定的同时,应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网友分析称,虽说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预算比去年预算执行数减少1.26亿元,但去年执行数就比预算数增加了1.1亿元,也就是说单从预算来看,今年“三公经费”预算只减少了1千多万元。
“此外,今年预算执行数是否将超过预算数,超过多少,都是值得关注的。”这名网友表示,希望中央各部门都能把节约工作做到实处。
对此,财政部预算司负责人表示,今年财政部将加强“三公经费”预算执行管理,明确要求中央部门将“三公经费”支出控制在年初预算批复的规模内,切实提高“三公经费”预算约束力。与此同时,将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预算调整,预算执行中原则上不追加部门“三公经费”预算。
白景明说,今年一季度中央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再次警示政府部门要学会过“紧日子”,在此背景下,严控“三公经费”可谓迫在眉睫,利国利民。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