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珪与战士们在训练场上 舒威摄
路边,木棉树开花了,没人欣赏。一队队5公里越野的士兵,背着高过头顶的背囊,满头大汗从树下匆匆跑过。
开饭,士兵食堂人去房空。白云山上,饥肠辘辘的士兵在攀登、冲锋。
采访,人在对面,只见嘴动,不闻其声。“轰轰……”窗外越野车跑来跑去,“勇士”柴油机特有的大嗓门,震得玻璃嗡嗡响。
不能不承认,在广州军区某集团军特战旅二营采访刘珪的日子,是我们记者生涯里很特殊的感受。所见所闻激发所思所想,记者看到了一幅血性的图腾。
战士评价老一辈中国军人——
他们不叫特种兵,胜似特种兵
一次,记者采访刘珪连队的战士随口说:“特种兵,对于我军来说还是个比较年轻的兵种……”
没想到,一名战士打断了记者的话:“那不对,我军历史上很多英雄不叫特种兵,但他们干的是特种兵的事,他们不叫特种兵,胜似特种兵!”
这话怎么说?且听战士们给你讲军史——
“飞夺泸定桥,22名勇士攀着铁索强攻对岸,是典型的小分队攻坚作战,这算不算特种作战?”
“偷袭腊子口,一名战士用一根用绑腿接成的长绳去攀悬崖,后面千军万马眼睁睁、静悄悄看着他。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这算不算特种作战?”
“夜袭日军阳明堡机场,八路军夜战加近战;奇袭白虎团,志愿军打蛇打七寸,这些算不算特种作战”……
你能说“不算”吗?震撼之余,记者听懂了战士们想表达的意思——
特种兵之“特”,不在于叫不叫特种兵,而在于有没有特种兵的精神;不在于身处什么年代、手拿什么武器,而在于有没有特种兵的血性!
记者来到刘珪所在的某集团军军史馆,犹如推开了一扇血性之门:辽沈战役,这支部队痛打廖耀湘兵团,生俘敌新编第一军中将军长文小山;抗美援朝,这支部队第一批入朝作战,勇猛突破“三八线”……
——血性,是中国军人的胜利基因。谈到这里,该集团军政委陈杰动情地说:“我们这支军队,曾经越是身在绝境、越是遭遇强敌,就越是特别敢战斗,特别敢拼命,特别敢胜利。今天,刘珪和他的战士们让我们看到,这种血性历久弥新,没有失传!”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