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去年6月27日,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再次刷新"中国深度",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似乎近在眼前,而最近,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研制与海试项目又有了新消息,这项历时10年、耗资3.5亿元的863计划重大科研任务,在江苏无锡通过了科技部专家组的验收。
验收会上,中国船级社向中船重工702所颁发了蛟龙号入级证书,这表明蛟龙号有了"出国护照",可以顺利地参加国际招标、承接国际业务等。而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在接受中国之声独家专访时表示:升级版的"蛟龙号"已在酝酿之中,目标直指马里亚纳海沟。那么,升级版的"蛟龙号"在性能上有哪些变化?
崔维成:我将来要调查的是37个海沟,37个海沟加起来就是美国的国土面积,所以这个调查量是非常大的,一辈子是肯定调查不完的,就是一个船要调查几辈子的,所以要把海沟生物、生态进行一个普查,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现在6000米之下,我们人类了解的太少了,所以任何新的东西,新发现非常容易做错,像国际上的首次重大的新发现因为他们没有手段,所以我们现在想我们有了蛟龙号的基础,我们现在可以发起向1.1万米冲击的时候了。
到未来新一带载人深潜器的终极目标,崔维成的语速明显比平时还要快,他毫不掩饰的介绍着自己目前在做的项目——冲击马里亚纳海沟1.1万米深度的载人潜水器。他告诉记者:新的深潜器将提速下潜速度,更加注重深潜器在海下作业的实用性。
崔维成:用蛟龙下潜上浮的模式到达海底的时间需要5个多小时,上来要5个多小时,在海底作业也就没有多少时间了,因为你的生理要求你只能在潜水里工作4个小时左右,所以我现在要求第三代潜水器在下潜、上浮的原理和方式上要做一个比较大的改变,一定要控制在2小时以内到达1.1万米海底,2小时浮上来,这样可以保证在海底有6小时的作业时间。
与此同时,升级后载人舱将提高承压能力,载人模式也或将有所改变。
崔维成:我有两种模式,一个是两个人坐一个舱,我要缩到1.8-1.9米这样的一个内径,看看我的板板厚,现在用这种方式,看这个板厚度是不是跟蛟龙差不多,能做的出来,如果实在做不出来,还有一个办法我把两人舱变成两个人的舱,变成两个小球,我们现在还没有做最后决定,将来是要做对比研究,到底哪一种更好,在这个区域内我要把人送下去还是有办法的。
作为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现在的身份是: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不过对很多人来说"深渊科学"无论是概念,还是理解都是较为陌生的词汇。
崔维成:人家就专门把研究6000米-1.1万米的区域的海洋科学研究叫是深渊科学,深渊科学是海洋科学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如果我们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对海洋生态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必须要把海沟里面的生物、生态调查清楚,这个对海洋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海洋科学,这在我们国家还是有空白。所以我要去填补这个空白。
崔维成介绍说:这个项目研制完成应该在5年左右的时间,资金方面耗资约10亿元,也将主要依靠民间资金来支撑项目的发展。新的深潜器将不会沿用"蛟龙"的名字。
崔维成:1.1万米和蛟龙就没什么关系了,起个什么名字再请人另外命名,将来冠名权也是一个筹资的方式,这个我还要指望这个冠名权来筹资呢,哈哈。我们现在冲击1.1万米是建立在我们掌握蛟龙号技术的基础上,但是就是说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产品,没有什么太大关系的。
崔维成还透露,他希望通过开发1.1万米深潜器探索出一条科技研发的新路径。
崔维成:也想探索一下利用民间资金来支持我们国家前沿科学创新发展的这样一个途径。因为以前,我们的科学家只想到向政府要钱,政府如果不支持他就没办法。现在也想要探索一下,实际上就企业家只要把这个道理说清楚,他们也会支持,所以在做这样一个尝试。中国最近这几年经济发展速度也蛮快的,民营企业家有钱的越来越多,除了做慈善外,他们怎样拿出一部分钱来支持一些前沿技术的发展,我认为里面有操作的空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