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芦山4月30日电有一种精神,叫做奉献;有一种责任,叫做坚守;有一种情感,叫做不离不弃;有一种使命,叫做义无反顾。
芦山“4·20”地震已经过去10天。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有这样一群劳动者顾不上休息,仍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他们经历不同、岗位各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和目标——让灾区200多万受灾群众早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我们的战场”
30日6点半,解放军第三十七医院副院长封宗超跟前几天一样,早早起床开始忙碌。但他仍感疲惫,昨夜大雨造成附近山体两次塌方,他距离最近的塌方点只有1公里,巨大的声响让他和同事们难以安心入眠。
由于绝大多数受伤较重的群众都被转移到各医疗救治点并得到妥善治疗和安置,最近几天,这位普外科专家当起了“赤脚医生”,走街串巷为所保障部队和宝兴县城受灾群众巡诊,宣传防疫知识并开展防疫消毒。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我们的战场!作为军医,我们的工作与地点无关、与节假日无关。”封宗超说。
在地震后的第二天,他和同事一起徒步11个小时,走了近30公里山路,抵达宝兴县城展开救援。“今天是第十天,大家白天巡诊,晚上还要接治急诊病人,都疲惫不堪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撤。但为了灾区人民,我们必须坚守岗位,必须坚决彻底完成好任务!”封宗超说。
“真想洗个热水澡”
30日7点,宝兴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秩序中队队长张晓波和同事交接完工作,准备回到宝兴中学临时安置点的帐篷休息。一宿执勤,已让他疲惫不堪。
“这两天路上不太堵了,但进出的车辆还是很多,每天大概进出各600多辆,宝兴县城的交通也比较通畅,就是身体快撑不住了。”张晓波说,每天他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经常累得头晕脑胀、出虚汗。
“但是没办法,我们必须保障运送救灾物资的车辆出入畅通,再困难也必须坚守岗位。”张晓波说,余震造成的山石滑落已经砸坏了中队的两辆车,但没有人退却。
记者坐在他旁边,闻到他身上有一股浓浓的汗味。他不好意思地说,到现在大家都还没洗过澡,也没衣服换,已经臭得不行了,“真想洗个热水澡!”
他还告诉记者,他家在芦山县,家里的房子被震垮了,母亲头部受伤。“算起来已经24天没回家了,全靠媳妇照顾一家老小,等回去了一定好好补偿他们。”
“一定给她补办一个像样的婚礼”
29日深夜,中国移动雅安分公司网络优化中心技术员刘冬还在跟同事开会讨论第二天的工作安排。这几天灾区的手机通话量降下来了,但他依然心弦紧绷。“新建的安置点人员较多,附近的基站容量不够,需要扩容或新建。”
30日一早,他就和同事一起前往芦山县城的5个安置点周围进行检测,下午还要检测芦山县城到龙门乡公路沿线手机信号覆盖情况。
地震前两小时,刘冬已经开始和家人一起忙碌准备中午的婚礼。这一天,是他大喜的日子。但突如其来的地震改变了他的计划,来不及取消宴席、更换礼服,刘冬和同是“通信人”的未婚妻连灵巧一起直奔灾区,但到达灾区后一直未能碰面。
“我们都知道地震对通信意味着什么、需要我们做什么。”
在打通灵关镇到宝兴县的线路过程中,峡谷中崩落的山石几次砸在刘冬身边。“想退也没法退,因为不知道下一块石头会落在哪里。”
由于感冒多日,刘冬声音沙哑,一直咳嗽。“现在应该安全了,回去后我一定给她补办一个像样的婚礼!”
“算是睡了一个安稳觉吧”
30日6点刚过,芦山县清仁乡芦溪村向阳组临时安置点帐篷里,唐文斌一觉醒来,在床上用力伸了伸懒腰。
“地震后一直裹着被子睡在硬邦邦的木板上,昨天才有了这行军床,夜里咳嗽明显减轻了,算是睡了一个安稳觉吧!”他说。
从20日傍晚抵达灾区起,作为中铁二局二公司二郎山隧道项目部经理,唐文斌就一直没有停歇,芦溪村向阳组已经是他的第五个“战场”。由于高强度工作负荷,他已经感冒咳嗽好几天,但一直坚守在一线。
7点30分,他像前几天一样,召集20多个项目部人员开了个短会,布置全天的工作,随后踏着稀泥检查工地。
“这里的117亩油菜地将成为向阳组村民的板房安置点,我们的任务是5月4日前把土地平整出来。但这几天一下雨,到处都是稀泥。”唐文斌说,“就盼着快点天晴起来,我们好加快进度,让受灾群众少受几天罪!”
“希望我能为灾区贡献一点力量”
30日一早,一位穿着绿色T恤衫、蓝色牛仔裤,留着长发的年轻人像往日一样,来到芦山县人民医院门口的一顶红色帐篷,拿出梳子、剪刀等工具,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他身后挂着这样一幅标语:无声的爱传递正能量,江苏昆山人民与你同在。
29日,记者路过时就发现他在这里为大家免费理发,并试着和他交流,发现他是一位聋哑人。于是记者拿出笔和纸,留下了这样一段对话:
您的名字:这是小事,不留名,谢谢!
年龄:36。
从哪里来:江苏昆山,坐火车来的。
哪天到的灾区:23日。
每天为多少人理发:100多人吧!
为什么来灾区:虽然我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但我有眼可以看,有手可以做,希望我能为灾区贡献一点力量!
“现在正是我们倾力回馈的时候”
30日早上8点,位于四川绵阳的际华三五三六职业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1500多名工人又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正在进行的工作,是以最快速度赶制出2.5万件棉大衣。
地震发生后,这家军需企业发挥专业优势,以最快速度调集了1000件棉大衣和帐篷、棉被等物资捐给灾区。这几天,调休的工人也争相赶来帮忙,每天晚上都忙到八九点才离开。
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兰玲告诉记者:“按照目前的进度,我们在5月10日左右就能把第一批棉大衣送到灾区,完成全部任务还需要忙半个月吧!”
“作为一家经历过汶川地震、去年才完成重建的军需企业,大家感恩的心情都特别强烈,现在正是我们倾力回馈的时候!”陈兰玲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