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6.26.3
国内国际
报料电话:0571-85311890
  • 即时报
  • 新闻发布会
  • 民情在线
  • 浙江视界
  • 评论
  • 高层
  • 人事
  • 文娱
  • 论坛
  • 分享到新浪微博
  • 分享到腾讯微博
  • 分享到微信
  • 分享到邮箱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政 正文
从汶川到芦山:中国在灾害面前的成熟和理性
2013年05月12日 14:31:03来源: 新华网 丁宜

  新华网北京5月12日电(记者 丁宜)五年前,汶川受难,举世皆悲;五年后,芦山再震,全球聚焦。回首抗震救灾历程,国际社会如今纷纷以“反应迅速”“高效有力”“成熟理性”“以人为本”来描述中国式救援的成功,赞扬中国在地震灾害应急和救援方面的体制优势。

  世界舆论普遍认为,从汶川、玉树到芦山,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这种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让人记忆犹新。

  无论是在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广播公司网站、德国之声电台网站等欧美主流媒体的报道中,还是在各国官员和专家学者的口中,都充满了对“中国速度”的赞叹之声。

  从汶川到芦山,灾难的历练,使救灾队伍能力不断增强,推动中国救灾效率提升。在“中国速度”引领下,“中国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和彰显,救灾援建更加科学有效、有序有力。

  在英国《金融时报》看来,中国在救援上不仅快速,而且有力。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认为这次救援显然“有条不紊”。面对地震“大考”,新加坡《联合早报》给中国政府打了高分,认为中国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经受住了考验。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地震专家彭志刚认为,不论是汶川地震还是芦山地震,中国的救灾体系“行之有效”。德国地学研究中心专家汪荣江说,经过汶川地震,“一切显得更加专业化”。在“救灾不必到现场”“勿将震场变秀场”“切忌消费苦难”的呼声中,俄新网看到了“更多的理性”。

  不仅如此,五年来“救人第一”原则贯穿始终,以人为本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日本《朝日新闻》和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纷纷关注中国领导人“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的重要指示,从中体味到生命至上的人文关怀。

  从汶川到玉树,从舟曲到芦山,每一次突如其来的灾难,都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检验、一次洗礼、一次升华。自强不息,多难兴邦。在大地震颤中,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在灾害面前历练出的成熟与理性。

标签:责任编辑: 李利
分享到:
每日关注
  • “G20时间”中国开出的“新药方”
  • G20峰会前,加拿大总理和马云关心这几件事
  • 全球调查结果公布 歪果仁原来是这样看待G20的
  • 【独家V观】习近平到青海考察 走进察尔汗盐湖
  • 长春一应届毕业生上班一个月 到手工资仅160元
相关阅读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往期回顾

  • 【政百科】第七十期:一图读懂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政百科】第七十期:一图读懂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 【政百科】第六十九期:成为中国首个脱贫省份 浙江凭的是什么?
    【政百科】第六十九期:成为中国首个脱贫省份 浙江凭的是什么?
  • 【政百科】第六十八期:台风来了怎么办?防汛防台知识小科普
    【政百科】第六十八期:台风来了怎么办?防汛防台知识小科普
即时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