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币升值、品牌商维持形象在国内打折力度小、税制、运输成本较高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记者调研发现,奢侈品海内外价差已经超过50%,导致海外代购和购物红火,不仅导致大量消费外流,更产生了众多乱象。
专家认为,奢侈品价差与税率有一定关系,但仅仅依靠降低关税等手段很难真正解决价差问题。想要引导消费回流、刺激内需并保障税收不外流,还需要从稳定人民币汇率、发展壮大百货零售业、逐步调整税制等方面着手,让奢侈品消费逐步回归“国内”。同时,还要倡导节约的风气,让“礼”性回归重“意”还非重“利”的本意。
多因素致使消费外流加剧
造成消费外流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奢侈品的内外巨大价差。商务部2011年的调查显示,手表、箱包、服装、酒、电子产品五类产品的20种品牌高档消费品,内地市场价格比香港要高45%左右,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
专家认为,产生价差的原因多种多样“税制”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税法专家倪勇军也认为,关税下调对价差的作用不会太大,关税在奢侈品价格中所占比重不是特别大,由于税率不高,“在有限的税里再做一个有限的降低,对总体价格来讲效果仍然是有限的。”
专家指出,产生价差的原因还包括:其一,人民币的大幅升值。国际奢侈品专家、复旦大学教师卢晓介绍,2005年以前奢侈品海内外的价差并不明显,在20%以下,当时代购也并不红火,利润和销量都不高;2006年以后,随着人民币对欧元、美元的大幅升值,这一价差才被逐渐拉大,代购渐渐红火。人民币购买力的大幅增加,成为奢侈品海内外价差的主因。数据显示,2006年初,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8.07左右,2012年11月,这一数据变化至6.3左右。也就是说,6年间,人民币兑美元大幅升值。
其二,奢侈品牌维持“高端形象”。在国外很多奢侈品品牌大多采取的是经销商模式,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很多奢侈品牌的经销商纷纷遇到库存众多、现金流断链的风险,经销商为了消化库存,竞相加大折扣力度,大量倾销借以回收资金。
而在我国,由于没有强有力的百货零售业作为支撑,很多品牌采用的都是直营店模式。品牌的抗风险能力更强,为了维护自己的高端形象,打折的力度比较小、积极性也比较差。卢晓说,不少奢侈品牌在华采取直营店模式或“饥饿营销”策略,这使得欧美打折时中国奢侈品价格却“独树一帜”“悍然不动”,还在国内造成供小于求的“假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