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掣肘
马英九执政以来,除了一开始短暂的“蜜月期”,舆论似乎一直在跟他唱对台戏。上个任期,他被批评为“没有魄力”、“摇摆”、“经不起批评”,第二任这一年,他一改作风地强势推出改革措施,却被批为“一意孤行”,“连任了就不是他了”。
台湾人善于表达,并且勇于捍卫自己的权益。台湾拥有强大的媒体,细微的事情都可以炒翻天,铺天盖地的批评对为政者可以形成巨大的压力。马英九的改革只要触动任何一个群体的利益,就会换来声势浩大的批评之声。事实上,没有什么议题是不可以批的,比如油电双涨,舆论难以否定电价偏低的事实,就转而指责台电公司经营不善。与此同时,由于马英九奉行“不粘锅”哲学,对“自己人”不但没有多加照顾,甚至还不时“大义灭亲”地砍削蓝营利益,使得本来应该与批评并存的支持之声空前低落。
民粹当道的“批评文化”,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马当局行动的绊脚石。在“批评文化”背后推波助澜的反对党,则是另一大掣肘因素。长期以来,民进党与国民党之间的关系基本定格于“为反对而反对”,国民党要发展两岸关系,民进党就说大陆是洪水猛兽,国民党要建核电厂,民进党就要“无核家园”。在议题的操作上,国民党长期不敌街头路线出身的民进党,常常被动挨打。
最后一个深刻牵制台当局的因素是美国。国民党前“立委”邱毅指出,台湾坚决不搞两岸联合保钓,南海问题不愿与对岸合作,都是为了配合美国“以台制中”的亚太战略。去年“大选”时,马英九表示将与大陆签订和平协议,但近期却改口“和平协议不是施政优先选项”,分析人士指出,背后同样有美国因素在作怪。
马英九要破开阻力,实现他真正的主张和政治理想,需要拿出更大的魄力与智慧。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