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在给中科大少年班的同学上课(资料图片)
已毕业的2700名少年班学生中,91%以上考取国内外研究生;19%在科教界从事学术工作,至少有210多人在国内外著名大学做教授,其中100多人在欧美一流名校做教授,仅哈佛大学就有6位;70%以上活跃在海内外经济、IT、金融、制造等领域,从事核心技术研发工作,其中在世界500强任职的超过35%;当选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会士4人,美国物理学会士6人,获得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麦克阿瑟天才奖获等重要奖项的超过100人/项……
35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一路辉煌的同时,也伴随着质疑。神童教育?拔苗助长?还是因材施教?笔者近日走进中国科大,为你揭开少年班神秘的面纱。
“如果相关知识已经掌握了,还要在中学多混几年,其实是对他们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的压抑。”
1978年3月,科学的春天里,在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的大力倡导和邓小平、方毅等领导人的支持下,中国科大创办了少年班,目的是探索优秀人才培养规律,培养科技等领域的拔尖人才。
“少年班的产生,既是知识荒漠时代对人才的渴望,也确实有客观需求。”少年班学院执行院长陈旸教授说,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确实存在一些智力早慧儿童,让他们早一点进入大学,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学习,恰恰是“因材施教”的体现。“如果相关知识已经掌握了,还要在中学多混几年,其实是对他们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的压抑。”
即将毕业的何淼同学很认同这种看法。他从小学五年级直接升初一,没上六年级,原因是当地小学六年级有各种补习课,他爸爸认为“没必要去拼小升初的考试,要快乐地学习。”
每年报考中国科大少年班的有数千人,最后录取50人左右。什么样的孩子适宜上少年班?
“关键看学习能力和意愿。”陈旸说,最初几年,科大老师带着试卷到全国各地去考学生。后来,通过高考录取,我们根据学生高考成绩,确定复试人选。在复试环节,除了比较难的数学、物理笔试外,还设置了“现教现考”环节,以鉴别学生真正的学习能力。
对于社会上“神童”的称谓,陈旸尤为不赞同。“我每年都要给刚进校的同学泼冷水,告诉他们不是什么神童。”陈旸说,我们有个规定,少年班在校生不接受媒体采访,因为孩子容易被“捧杀”。
“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专业,即使遇到学习困难也能坚持。如果你规定他学什么,学习动力就不够。”
走进少年班学院的小楼,除了一个自习室、一个简易的机房和一些管理人员、班主任的办公室外,并没有想象中的教室、实验室等教学科研设施。
“与其他实体院系不同,少年班学院只有精干的管理团队,师资、教学等依托全校的资源。”陈旸说,不过,给大一少年班集中授课的老师,其教学经验和课程驾驭能力要更强些。
在陈旸看来,少年班最大的优势是进校后不分学科专业,类似于美国大学的本科生学院。学生第一年学基础课,一年后自由选择到不同学科大类平台,三年级再自由选择专业,课程在全校范围内选。数学、物理等基础课按照专业的要求开设,比其他学院非本专业学生学得要深些。因此,同学们不仅基础更扎实,而且一个班级、宿舍中有学不同专业的,便于学科交叉,也为今后工作建立了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术圈子”。
即将赴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深造的王嘉骝同学,2009年高考是安徽省第16名,他在填报志愿时,比较了国内最著名大学化学专业的课程,发现还是少年班学得深,经过冷静思考并与父母商量后,最终选择了与中科大少年班一起编班学习的教学改革试点班(零零班)。
但大一的《数学分析》考试,给王嘉骝一个下马威,只考了69分!“当时有点后悔,觉得吃亏了,到其他院系可能轻松些。”王家骝说,但咬咬牙挺过来后,今天回头看,感到很值,跟许多不同专业的高手一起学习、交流,眼界和思路都要宽广些。
“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专业,即使遇到学习困难也能坚持。如果你规定他学什么,学习动力就不够。”陈旸说,少年班的学生很自由,并不要求他们今后如何如何,这好比盖房子,先打好盖大楼的基础,至于你今后想盖几层,自己决定。
“少年班的学生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在毕业后做职业选择时,敢于挑战跨度很大的领域。”陈旸说,一般拿到博士学位要到二十七、八岁以后,在这个年龄,选择更现实、谨慎。少年班学生要小几岁,更敢闯、敢试,这是创新的必备素质,在许多少年班杰出校友身上都有体现。
“社会上有一些误解,以为少年班的孩子只会读书,智商高、情商低,其实他们非常阳光活跃。”
同一个宿舍,都刚满20岁,都将赴美国名校攻读博士学位,竺紫威、何淼、陈章麒、杨洋四人毕业前玩起了文艺,要拍一部《新笑傲江湖》的短片,作为大学生活的纪念。竺紫威当导演,与何淼一起完成了剧本,陈章麒担任跑龙套和部分剧务工作,杨洋负责后期处理,2009级少年班全体同学都参与拍摄。
“社会上有一些误解,以为少年班的孩子只会读书,智商高、情商低,其实他们非常阳光活跃。”陈旸说,多年来,在全校性合唱、辩论、足球、篮球、围棋等文体比赛中,少年班屡次夺冠。在全校70多个学生社团中,10多个社团的负责人是少年班的学生。
校西洋乐团首席小提琴手,军事爱好者协会“大拿”,魔方协会会长,魔术协会高手,少年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班主任兰荣老师得意地介绍她班上的同学。
当然,在高手云集的群体中,需要更加勤奋。何淼刚进校时,整天“晃荡”,第一学期考试不理想,兰蓉老师找他谈了几次,他也感到了与同学们的差距,大一下学期开始发奋。经常是早晨6点半起床,学到下半夜一两点,周六还熬个通宵。即使自认为并不算刻苦的王武翟,每周学习时间也在60小时以上,“感到挺累的,尤其是大一到大三。”
“今天的少年班,培养的不仅仅是科学家,而是各领域的领军人才。”
这些年来,当“神童”们没有实现我们的诺贝尔奖之梦的时候,当早期几个典范人物后来在学业和事业上遇到曲折时,质疑之声不绝于耳。
对此,陈旸用文中开头的那组数据给予了回答。尤其让陈旸引以为自豪的是,去年,哈佛大学教授庄小威和斯坦福大学教授骆利群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他们都是少年班的毕业生,庄小威当时才40岁,创造了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华人院士的记录。在工商界,也涌现出像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这样的人物。
三十多年来,作为中国科大乃至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少年班从未停止改革的脚步:1985年创办“教学改革试点班”,从考入中科大的新生中挑选一批最优秀的学生,与少年班学生一起学习生活,相互促进;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高校最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008年,成立教育部“少年班—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同年少年班发展成学院;2009年,创办“创新试点班”……
“在探索早慧少年成长规律方面,少年班已摸索出比较成熟的经验。”陈旸说,“今天的少年班,培养的不仅仅是科学家,而是各领域的领军人才。”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