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建设中的红沿河核电站。沈寅摄制表:蔡华伟
厂区三面环海,场地标高在海平面8米以上,处于完整、稳定的花岗岩基底上,采用中广核成熟稳定的中国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
作为东北首座核电站,辽宁红沿河核电站可谓集多种优势于一身。
6月6日,随着1号机组完成168小时试运行,红沿河核电站正式进入商业运行阶段。
“红沿河核电站的建设,克服了高寒地区核电建设的重重困难,更最重要的是,红沿河核电站1号机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5%,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核电装备制造能力。”中国广核集团总经理助理、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文泉认为。
纬度提高——
我国高纬度低温地区首座核电站的建设,为后来者提供宝贵经验
红沿河核电站位于大连市瓦房店红沿河镇,北距沈阳270公里,南距大连110公里,是我国已建和待建核电站中条件最为优越的厂址之一。
其实,项目于1978年就开始了厂址筛选工作。从那时起,红沿河入海口就被妥善地保护起来,默默地等待着热闹的那一天。没想到,这一等,就是近30年。
2007年8月,红沿河核电站1号机组开工,终于把这里变成了一片投资热土。
“有多个第一可以证明这里的热度。”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晓峰说,“国家‘十一五’期间第一个批准开工建设的核电项目、东北地区第一座核电站、东北地区有史以来最大的能源投资项目,仅一期工程四台机组投资就约为535亿元人民币。”
有趣的是,这片热土同时面临着严寒的困扰。
“冬天,最冷的时候,零下30度,平均温度也在零下16度左右,同时,全年还要面对6级以上台风200天。”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安装管理处工程师刘玉涛说,“寒冷气候和地处南方的大亚湾差别太大了。有的南方制造厂没有经验,在测试设备时由于水没排空,有的仪表和压力测量管一下就给冻坏了。”
在1号机组核岛筏基第三层混凝土浇筑时,也遭遇了困难。最初的应对预案是盖起大棚,棚内用电加热保证施工温度,没想到又遭遇大风,直接就把大棚吹得无法立足。最后不得已,只能降效缓工期处理。困难也倒逼出了技术进步,在其他机组上,如今全部采用A、B、C三层筏基一次性整层浇筑法,仅此一项,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同时,节省工期1个多月。
“寒冷气候条件对许多技术参数都有影响,在设备吊装、焊接、运送上,我们一步步地克服了多项困难。”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于长亮补充说,“我们将为中国其他高纬度低温地区的核电站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