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蔡明考上阜新矿业学院(现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至黑龙江双鸭山矿务局工作。这张全班合影的毕业照,题头为“相会于2000年”。秉持这份邀约,18年后,全班聚会,40人的集体,有33人从天南海北齐集母校。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李克实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被分配至河南南阳内乡县,任公社管委会秘书,图为其毕业前与同班好友在学校大礼堂前留影。克实说,当时大都是黑白照片,这是他和同学们首次拍摄彩照合影,大家看到照片后都很高兴。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编者按:
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
2013年夏天,699万的毕业生大军将集体告别自己的大学时代,他们中,90后再度以绝对主力的阵容集中“上市”。感伤与憧憬、搞怪与自嘲,当一张张毕业照片从大学校园传出后,也在社会中引发一阵“致青春”的全民回忆。
虽逢“史上最难就业季”,但面对校园与社会的割裂,梦想与现实落差,如今毕业的90后和曾经毕业的80后、70后,都同样经历着一个刚出校园的年轻人敲打社会大门的无力与彷徨。初入职场的稚嫩,毕业爱情的考验,独立生存的起步,这些“毕业阵痛”正是每一代年轻人必须经历的成长体验。
合欢花开花落,又是一年毕业季。在这个青春散场的季节,因为别离,所以刻骨。从手端国家“铁饭碗”的50后唱《送战友》、吃大会餐,到扎堆考研逃避就业的90后搞怪毕业照、举行校园婚礼,半个世纪以来,国人毕业群像可谓波澜壮阔,勾勒并见证着一代代中国学子的求学梦。
50后几无就业生存压力毕业唱《送战友》吃大会餐
“小学四年级开始停课闹革命,一闹就是十年。22岁才开始接受高等教育,知识水平却相当于小学没毕业,高考时不知什么是勾股定理,没听说海伦公式。因为批林批孔,克己复礼背得烂熟,同时也学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记住了‘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今年57岁的蔡明回忆道。
1978年,蔡明考上阜新矿业学院(现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此前一年,中国恢复中断11年之久的高考制度。是年,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1982年,恢复高考后的前两届大学生步入社会。其中,蔡明被分配至黑龙江双鸭山矿务局工作。
“当时的毕业生,一切命运都在学校和老师手中,没有自主择业权利,都是组织分配。又刚经过文革,人才急缺,完全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与蔡明同年进入大学的李克实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被分配至河南南阳内乡县,任公社管委会秘书。
“吃皇粮的,生活上没压力,回到老家,出门给亲戚拜年,奶奶会叮嘱,‘你不用给他们下跪拜,你是头顶明玉的,鞠个躬就可以。’”蔡明回忆道,“其实,就是范进中举的待遇。”
数十年的时代变迁,不仅体现在就业与生存压力的迥异上。与90后搞怪毕业照相比,50后的毕业照可谓中规中矩,一张站姿传统的黑白照是这代人的集体记忆。“相会于2000年”,这是蔡明毕业照上的主题,与入学时集体照上的“腾飞于八十年代”遥相辉映。
“当时基本没有毕业典礼,只发了学士证书和毕业证。那届历史系140多人开联欢会,我唱了《送战友》,同学手风琴伴奏。系里的书记和同学在一起吃大会餐。”“整天饿肚子”的李克实对这顿“不要钱的饭”印象深刻,“有米饭,有馍,七八个扣碗炒菜。”
蔡明对毕业典礼几无印象,但对校园爱情记忆犹新。当时,同学年龄跨度之大实属罕见,全班十二生肖俱全,最大的入学时31岁,最小的仅15岁。大龄青年要谈恋爱是自然的,可校规禁止,因此,一些听话的同学,毕业后用一首诗慨叹,“生逢时乖晚成材,限制人口晚恋爱。发奋治学晚结婚,晚得儿孙晚称尊。晚思国事晚励志,修身齐家晚中治。晚中算得不晚账,建业报国都赶趟。”
与蔡明学校“谈恋爱需大家掩护”有所不同,李克实所在学校则相对较为开放,但他表示,大家对此都比较慎重,“寝室一共11个人,其中两个有女朋友,最后毕业都结婚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