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一冷泉区采集到的蜘蛛蟹(6月19日摄)。当日,正在南海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香港浸会大学副教授邱建文下潜,潜水器采集到了蜘蛛蟹和冷珊瑚等珍贵海底样本。新华社记者张旭东摄
记者:您在海底有什么发现?
邱建文:潜水器坐底地点离目标点——冷泉区不是很远,但有个陡坡,爬坡费了一些时间。没走多远就看见像石笋一样的海绵,孤单立在泥里,有点“出淤泥而不染”的感觉,非常白,很奇怪它们竟在这地方保持这样的颜色。
我们在这里采了沉积物样品,之后就向山坡上航行,一路上看到好多长相奇特的生物。比如说一种小虾,颜色是橙红色,眼睛是金色;一种像水滴的鱼,尾巴很长,头朝下好像在水里漂着;有些小纽扣状、白色海星躺在泥土上,非常夺目;还有一种藏在小洞不现身的动物,只看见洞外晃动两条四五厘米长的白须。
再往上走就到了山顶冷泉区,这里水深大概是1100米。虽然之前也看了潜水器拍的视频,但到现场还是很震撼,在一个四五十平方米的范围内,密布着贻贝以及毛瓷蟹。
贻贝跟浅水潮间带一片片的贻贝长得没什么不同,但拿上来解刨,发现内脏团特别小,而粉色的腮特别大,占据了壳的一倍以上,很特殊,这可能是因为腮里有特殊的细菌可以利用甲烷。毛瓷蟹基本不动,我仔细观察,它们好像是用最靠近嘴的一对鳌足不停地向嘴里送些什么。这些生态系统已经安静存在了多年,我感觉我们像是“不速之客”。
记者:在水下一共作业多长时间?上浮时有什么感觉?
邱建文:这次下潜最大深度1326米,水中时间7小时24分,潜水器在海底大概5个多小时,感觉一转眼就过去了。收到了指挥部催着上去的指令,我们赶紧检查采到的样品是否固定好,然后开始抛载上浮。
为了在预定时间完成所有任务,工作很紧凑,只吃了一块巧克力,喝了几口水。上浮的时候才开始放松伸展,然后拿起相机,拍了一些纪念照。我本以为浮到海面上会摇晃,实际上没有。被吊起时候,也没什么感觉,上来的时间很快。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