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在本届兰洽会上不仅赚足了财气,也赚足了人气。6月19日晚,第十九届兰洽会暨民企陇上行活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宣传推介会召开,奏响了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最强音。
借契机甘肃省已成文化经济热土
甘肃省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距今8000年的秦安大地湾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马家窑文化,同时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交汇地。区域内河西走廊绵延千里,穿越古今,成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化汇流地。同时,甘肃也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奠基地和现代文化的重要创造地。
为此,甘肃省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构想,并于今年1月21日得到国务院的正式批复,这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覆盖整个省域的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该区的建设布局将会围绕“1313工程”展开——即围绕一个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建设三个文化区,即陇东南文化历史区、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以及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并配合打造文物保护等十三个板块。截至目前,涉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储备项目已达到6000多个,计划总投资8000多亿元。
借此获批为国家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契机,甘肃省已成为文化经济的热土,2012年,甘肃省全省实现了文化产业增加值逾78亿元。目前,甘肃已启动全省文化资源普查和分类分级评估、文化融资平台建设等工作,致力于形成“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文化事业发展新格局。
启引擎挖掘发展好产业
“过去我们强调的是文化事业发展,现在是文化产业发展,这是一个大的飞跃,挖掘发展好产业发展,对甘肃经济也将起到引擎作用。”兰州大学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柯表示:“资本支持与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资本的支持,产业也是发展不起来的。只有政府有了好的规划和好的项目,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要制定系列优惠政策,让企业进入,让民间融资活跃起来,才能吸引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本进入。”
中华5000年生态文化谷项目——拟投资30亿元,以中华5000年农耕文化为背景,以寻根文化为灵魂,以生活宜居、生产产业发展为框架,新建7个文化主题馆、商务办公区、酒店等其他附属设施;华夏第一长廊项目——在兰山山地生态公园内规划建设全长5.8公里的文化长廊,用彩绘、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传承展示华夏历史文化……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宣传推介会上,甘肃省共精心打造了116个战略性文化产业项目,引起众多企业家的高度关注。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各项目的推介,其无疑将成为甘肃省文化撬动经济的引擎。”敦煌影视城总经理钟学军认为:“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对我们而言肯定是大好事,如果盘活了全省的文化影视创作,对现存文化遗址进行全面推广,我们也跟着沾光,将会有更高的知名度,一定会有更多的剧组前往敦煌影视城取景拍摄。而河西走廊大型影视基地的建立,也将会留住更多的剧组,吸引来更多关注的目光。”
启引擎挖掘发展好产业
出《意见》明确文化大省新蓝图
确保文化资源能够转化为经济优势,必然要有好的规划。
兰州商学院与公共财税管理学院副院长常向东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自己观点和建议:“文化产业囊括了旅游、交通、新闻出版等各个行业,也与之紧密相连,而要让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同步飞腾,政府投资与民间资本是相互扶持的。首先政府要制定一个好的规划,要明确允许什么性质的民间资本可以参与产业开发,参与的程度,怎么参与,支持措施、支持力度等,在招商引资中又有哪些具体措施,这样的配合性发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就在今年的5月28日,《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意见》对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整体推进文化大省建设作了系统部署,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何建设,建成什么,如何建设”作了全面回答,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甘肃、面向全国,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提出的新目标,绘制的新蓝图。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社科院党委书记范鹏教授认为:“总体来讲,我认为《意见》最为重要的意义就是为我们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明确了战略定位、战略目标和战略路径。”
挑花眼精挑细选116个文化产业项目
“甘肃丰富灿烂的文化资源让我们感到商机无限,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总体思路、基本构架、工作布局、重点任务、保障措施让我们感到蓝图已经绘就只等实施。”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宣传推介会结束后,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国内知名企业家,包括北京京奥港集团董事长王子华、上海黄浦区工商联副主席兼商会秘书长王剑等在内的多位国内知名企业家纷纷表示:“我们会去感兴趣的项目地区和文化企业走一走、看一看,进行实地考察和感知,如果时机成熟会考虑进行投资,加入到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中来。”
“只听说过洮砚的美名,可惜一直未能亲眼见到制作精美的上品,没想到这次来兰州能看到,一定要带一方回去珍藏,更希望能合作开发。”同样的,来自山东的参会企业家崔海明在展馆看到洮砚之后也兴奋地说着。在本届兰洽会上,包括天水中华始祖文化园、秦安大地湾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和政国家古生物化石公园等在内的116个精挑细选的文化产业项目,让众多外地客商挑花了眼……
搞突破
注重大项目带动作用
“没有传承,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创新,文明在传承中就会失去活力。”范鹏告诉记者,《意见》对关键词“传承”与“创新”作了明确定义,对两者的关系作了辩证分析,为全省干部群众指明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努力方向:要实现把甘肃建设成为华夏文明保护传承示范区、文化惠民示范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基地和中国西部文化创新发展新高地的目标定位,就必须完成战略任务——到2015年,重点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以上;到2020年,大多数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
该如何完成这一战略任务呢?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甘肃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路,加之甘肃特有的裕固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让这里的文化更加充满了多样性,这么难得的资源更加需要好好地保护起来并且‘推出去’,这样才能很好地传承这些传统文化。河西戈壁、荒漠有其独特的生态环境特色,无需耗力开发‘需水型’文化产业,可借优势打‘文化’牌,挖掘河西走廊的历史人文故事,如‘玄奘取经’‘张骞出塞’等,开发‘节水型’旅游资源。”对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葛剑雄教授表示首先要了解多民族文化在河西走廊汇聚传播的历史过程,因为“这是甘肃的文化资源优势所在。”
推出去
借优势打文化牌
甘肃省将用两年时间盘清文化资源“家底”,明确省、市两级文化资源管理模式,然后按文化资源级别和类别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防止盲目开发,一哄而上,解决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中的职责不清、错位、越位问题。
“项目带动,重点突破是关键。”范鹏表示,形成省、市、县三级文化项目库后,将根据各地文化项目情况,充分利用兰洽会、深圳文博会等平台,在广泛开展招商引资的基础上,着力注重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示范性的大项目,重点突破,为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树立典型,起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提高签约项目落地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做好后期管理服务,促进文化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甘肃省还将组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智囊机构,构建高层次多方面高级文化专家、文化战略投资者、文化创意企业家为重点的学术平台。如“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以及“丝绸之路读者小镇”“临洮太石水城”等文化项目的规划、论证我们已经初步组织了高水平、高层次的规划、编制力量,改变浅尝辄止、只凭经验和感觉决策的被动局面,防止无规划上项目。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