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6月,我国进口大豆预计到港832.28万吨,创月度最高水平;1月至4月我国进口稻谷和大米100万吨。有人认为,这将挑战我国粮食安全。当前我国粮食自给水平如何,怎样看待近期的粮食进口?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稻谷、小麦口粮产需平衡。”农业部总经济师毕美家告诉记者,加入WTO以后,我国需要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调剂余缺。就进口总量来看,玉米、小麦、大米这3种粮食的进口量占国内生产量的比重不足2%。
毕美家介绍说,进口增长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随着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粮食品种的多样性需求越来越强,特别是一些高端优质大米、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需要适量进口作为调剂。玉米作为重要的饲料作物、工业原料,随着养殖业和深加工的发展,其用量快速增长。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进口大米200多万吨,增加较多,但和我国稻谷产量接近2亿吨相比,比重很低。由于进口量在国际稻米贸易中占比小,在我国大米生产和消费总量中占比小,这“两小”特征决定了我国大米进口既不会对全球粮食市场运行产生明显影响,也不会改变我国稻米供需基本平衡的局面。
进口粮食也有价格因素。专家表示,前些年我国进口大米主要以泰国香米为主,用于满足高端消费需求,总体数量不大,而普通大米进口基本没有价格优势。但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和国内米价稳步上涨,2012年我国大米价格开始高于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进口米价格优势凸现。特别是越南大米,由于生产成本低且连续两年增产,价格优势明显。据了解,近年来我国进口大米主要来自越南、巴基斯坦和泰国,分别占进口总量的66.7%、25.0%、7.6%,主要是国内一些企业进口廉价大米用于米粉、米酒等加工。
此外,国外大豆也有价格优势。据统计,国外进口大豆运到我国山东青岛港的价格,每斤比国内便宜0.2元。我国进口大豆2003年突破千万吨大关,达到1100万吨。由于市场需求旺盛,2010年、2011年、2012年进口大豆分别为5480万吨、5183万吨、5838万吨,其用途主要是榨油和做饲料。
“主要粮食品种的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与我国连续多年通过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临时收储等措施鼓励粮食生产、加强粮食安全有很大关系。按照我国目前8亩地可生产1吨大豆计算,进口大豆相当于利用了国外至少4.4亿亩的播种面积。”陈锡文告诉记者,若全部由国内生产来替代,意味着要以大幅减少粮食总产为代价。因此,适度进口国外资源性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国外耕地资源。
“按照国际惯例,大豆统计在油料作物中。按照国际可比的谷物概念,我国在2008年及以前基本呈现粮食净出口状态,只是从2009年开始才出现谷物少量进口。”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姜长云介绍说,我国粮食自给率在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为99.6%、99.1%和99.2%,2012年粮食进口总体增加,但自给率依然高达97.7%,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是牢固的。
姜长云认为,去年以来,我国谷物进口虽然增量较大,但都在国家进口配额之内,并未改变我国谷物供需基本平衡的局面,对全球粮食市场运行也未产生明显影响。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