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污染,警钟再响!刚刚曝光的辽宁阜新地下水被污染20多年变成了“绿茶”,水中六价铬最高超标30倍,可能致癌,对环境有持久危险性。
地下水是“看不见的水源地”。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都是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比例高达60%以上。对北方地区而言,意义更非比寻常。北京的三杯水中就有两杯是地下水。
地下水污染形势已日趋严重,这一点已经广为人知,但是每个地方的具体污染情况如何,却很难说清。目前我国国家级的地下水监测点不足2000个,其中很多监测点的监测设施由于多年失修遭到破坏,以致监测数据无法正常获取。而按照我国国土面积,至少应该保持2万至4万个。
治污,先要摸清污染“家底”。“只有长期监测、跟踪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过程,才可能对地下水污染的形成、演化、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全面、客观、准确的评判,从而‘对症下药’。”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田延山一语中的。
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点
不足2000个
地下水污染后果严重,除了直接威胁饮水安全,更令人忧虑的是,地下水作为农业灌溉用水直接抽取浇地,更加剧了土壤污染,进一步影响食品安全。
当前,我国地下水污染情况究竟如何?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原因在于,近年来虽然我国在重点区域、重点城市地下水动态监测和资源量评估方面取得了较为全面的数据,但尚未系统开展全国范围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的调查评估,因此地下水环境质量及污染状况到底怎样仍难以说清。
“治理地下水污染,前提是摸清我国地下水的‘家底’,搞清楚各类污染源的情况,否则防治无从谈起。”田延山解释说,与地表水污染不同,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及治理难度大等特点。通过对地下水污染进行长期监测,可调查清楚各类污染源排放的污染负荷、组分及其分布与发展趋势,为控制各类污染提供具体的对策和措施。
但是,一个地下水监测点的数据只能反映小范围地下水的状况,没办法揭示一个区域的地下水污染情况,这就要求加大监测点的密度、监测的频度。
“目前我国国家级的地下水监测点不足2000个,其中很多监测点的监测设施由于多年失修遭到破坏,以致监测数据无法正常获取。而按照我国国土面积,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点至少应该保持2万至4万个。”田延山说,“荷兰国土面积不大,但地下水保护做得比较好,地下水监测点共有2万多个,基本上每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地下水监测点。我国建立健全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刻不容缓。”
北京率先开展了地下水监测。截至今年年初,北京市浅层地下水监测网覆盖面积已达4300平方千米,约占北京市平原区总面积的67%;监测网点582个,总计1038眼监测井,覆盖范围包括北京市六环以内及顺义、亦庄、通州、大兴、房山、昌平六个新城。今年,北京还将在5个新城,布设重点控制监测网点30个;2014年至2015年,再新增监测网点123个;2020年,将实现平原区兼顾浅山区浅层地下水的全域监控。
华北平原也将整体突破。今年3月出台的《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提出,到2015年,初步建立华北平原地下水质量和污染源监测网,基本掌握地下水污染状况,加强华北平原地下水重点污染源和重点区域地下水污染防治。到2020年,全面监控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状况,科学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示范,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全面提升,地下水污染风险得到有效防范。
加强监测需要投入,更需要顶层设计
地下水备受关注,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仍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对此,田延山深有体会。2003年,田延山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的同事们一起开展了第二轮地下水资源评价,发现全国地下水水质恶化,水量分布不均衡,地下大面积变成近20万平方公里的漏斗。
“国家如果不及时监测、修复,那么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或将岌岌可危。”田延山回忆说,向发改委有关领导汇报地下水监测情况并引起重视后,2004年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发起、40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名上书的《关于设立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专项的建议》被递交至国务院。
《建议》提出,用3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20401个监测站点,覆盖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新疆建设兵团,控制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1/3。“但现在10年过去了,目前《建议》仍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等待环保部的环保审批,等待社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待土地手续的办理。”田延山无奈地摇摇头。
现实的窘迫在杯水车薪的监测资金下显露无遗。田延山透露,中央每年下拨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用于地下水监测的资金只有2000万元,而仅打一口30米深监测井的投入就需要3万元,一项水质样品的污染物全分析,也动辄数千元,如果要对地下水的有机物成分等内容进一步分析则要耗费更多。“像内蒙古、新疆这样占地面积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大省区,监测点之间的距离往往相对较远,一年监测四五次的话,十几万、二十万的监测经费是远远不够的。”
在业内专家们看来,近些年我国地下水监测进展之所以举步维艰,还在于国土部、水利部和环保部三部门分别管理地下水监测、地下水开采和地下水环境,“各自为政”的结果是工作内容常常交叉重复,地下水污染数据零碎而有限,进而造成家底不清无法科学决策。地下水污染日益加剧,防治需要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的协调机构统一部署。
防治地下水污染,就是保卫我们的饮用水安全和生命安全,监测只是第一步。只有人人重视、参与,政府部门、企业和全社会形成治污的合力,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才会早日实现。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