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早,在沈阳市嘉兴街一处施工工地,两名女士和一名男孩爬上塔吊,十分危险。 9时40分许,3人平安下来,被带离工地。北国网、辽沈晚报首席记者 杨帆/摄
20多米高的塔吊架上,3个人的身体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坠落的可能。爬上塔吊的3个人:一个是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一个是要来吸氧设备的中年女子、一个是看似只有五六岁的小男孩。 3人在坚持了3小时后,安全回到地面,被带走。
市民们并不关心爬塔吊的原因,大伙说:“再怎么样,也不该拿老人和孩子当赌注! ”
3人爬上塔吊架挥舞手臂连引惊呼
“沈阳市和平区振兴二校旁边建筑工地,有3个人要跳楼,还有一个五六岁的小孩,突然还扔下来一个氧气袋。消防车去了两辆。”昨早7时许,市民朱先生给北国网、辽沈晚报打来电话,称事发位置在嘉兴街上,情况危急。
在工地门前,停放着一辆登高消防车,在塔吊架正下方,消防队员已经支起气垫。
其中一名中年女子坐在与12楼平行高度的塔吊架上,另外两人则在8楼高的位置,但这两人藏在架子中间,只能看到两个黑点,看不清性别及年龄。
3个人的手臂不停从架子中伸出,来回挥舞。由于塔吊架上只有交叉的铁架空间可容人坐下,所以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引来围观群众惊呼。
有人喊“快跳”但更多人是担心
“这么高,怎么上去的啊?太吓人了,站在上面不头晕吗?”市民王先生说,早上6点多去送孩子就看到了,当时围观的就非常多。
有不少群众见天热,回家取来了凉坐垫、帽子、雪糕重新回来,还有的拿来了望远镜,“直播”塔吊上的一举一动。两个小时过去了,一名市民突然喊了一声,“快跳啊!”哄笑后,人们更多的是指责。“再有什么想不开的,也不该带孩子上去啊,这给孩子的心理得造成多大影响?”市民曲大娘表示,大人的行为太欠考虑了。
女子不停打电话有人说其遭欠薪
8时20分,上方的女子顺下一根绳子,两分钟过后,两个小气垫被运了上去,女子将气垫分别放在左右臂下,双脚则来回摆动。8时32分,下方的两人也开始挥动手臂,不过还是无法辨认样貌。
一位工地的保安表示,这3个人不是他们工地的人,怎么跑到上面去的,他也不清楚。也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3人是从瓦房店来沈的,打工被欠薪后,来到了这个工地。
8时40分至9时20分,上方的女子始终用电话说着什么,情绪平稳。随后,第二批民警也进入现场。
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始终有不明身份的男子跟随,每当记者掏出手机,就会有人冲上来阻止记者拍照,“我们这里有规定,你别拍了。
一墙之隔是小学已有孩子看到了
“不好,孩子们第一科考完了。”上午9时许,有两个小学生从振兴二校正门跑了出来,一位家长立即喊了出来,“这要是让孩子看见了,影响就更不好了。”
学校门口,一个孩子的姥姥说,“今天是学校5、6年级学生期末考试的日子,还没放假。”
“早上来上学就看见了,学校旁边围了很多人,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我妈妈没让我继续看。”一个学生说。
3人花23分钟从塔吊上“挪”下来
9时24分,把手机收起来的上方女士把手里的两个气垫扔了下来,并穿上了鞋,随后开始扶着塔吊架向下走。
不过,显然这位女士有些恐高的迹象:眼睛不敢向下看,每下一步,都用双手抱住铁架,缓几秒钟后,再继续下行。
9时36分,另外两人也开始动身,向下挪动,3人还不时互相提醒着什么。由于在上方狭小空间里呆近3个小时,3人的行动都异常缓慢,最上方的小个子还不时甩动右手,好像手麻了。
9时47分,3个人终于全部安全回到地面,消防队员随即收起气垫。记者计算了一下,3人花了23分钟才从塔吊架上“挪”下来。
等3人从关着大门的工地里出来时,他们的特征才终于明显:一位白发老奶奶应该在70岁上下,50岁左右的女子鼻子里还插着输氧气的管子,而不时甩动右手的小个子是个看起来只有五六岁的男孩子。
随后,警方介入调查,3人上了一辆辽C牌照的轿车离开现场。
记者手记
愿这3小时记忆从孩子心中抹去
太阳越来越大,温度也越来越高,下面关注此事的人们一边取来坐垫和扇子,一边更加担心3个人的安危,“这么热的天,万一真掉下来怎么办? ”
在这期间,虽然我听到了有个别起哄的市民,高喊,“快跳啊! ”但这不能代表主流声音,人们更多的是担心。
渐渐地,大家都不太关心到底是因为什么让3个人选择这样的方式。而转向另一种担心:因为一墙之隔就是正在期末考试的小学生,当他们看到这么小的孩子站在20余米高的塔吊架上抉择生死,会作何感想?
还好,3个小时后,人们的担心被一一打消。至于他们为什么选择上去,又为什么下来,还无从得知,我更愿相信是他们意识到了这种做法的错误。
更希望那个爬上高处的男孩能将昨天一早这段3小时的记忆轻轻抹去,不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一丝阴影,生活还像以前那样美好。(北国网、《辽沈晚报》首席记者杨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