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已落下帷幕,据香港大学公布的2013年内地招生数据显示,今年申请港大的人数创新高达到1.2万人。在录取的303人中,有16位是全国各省市的高考状元,这意味着香港本地学生要迎接内地生带来的更大竞争。
到香港读书,很多内地的家长和学生都冲着香港有些大学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的名次,而且花费比留洋便宜。近些年香港的高校成了内地学子的热门选项,香港也有了内地来的“港漂”,关于内地学生抢夺香港教学资源和就业机会的指责也见诸报端,成为香港的一大话题。就此,我采访了几位在港就读或工作的“港漂”,听听他们的心声——
姚圣香港大学本科三年级
田静怡香港大学本科二年级
林珏莹香港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港工作两个月
邓岚香港大学硕士毕业后留港工作一年
抢了资源和机会吗?
姚圣:对此没什么特别看法。不过看来这个饭碗还是要抢下去的。
田静怡:现在的就业、就学资源已经不是石器时代那种通过努力就可以得到的,学生要努力争取,但也要看校方、看企业的态度。说白了,大学收不收、学生去不去读是你情我愿的事情。现在的教育本身就是产业,类似于服务业,不存在谁抢谁的问题。
林珏莹:对这个说法其实也有点反感吧,但是站在香港人的角度想想也就稍微理解一点了。你看不管在哪里,民众都希望在就业和学习机会上优先本地人,感觉这就跟其他国家收紧移民政策一个道理。但是香港人也有到内地上学工作的啊,理论上说这是一个互利的关系。
邓岚:香港是个开放且充满竞争的社会,这体现在无论学位、教育资助还是就业机会都开放给所有有能力的人,无论他来自哪里。
“港漂”的感觉如何?
姚圣:感觉内地跟香港学生的水平其实差不多,当然也有差异,比如听课这件事,忙的时候内地生也想弃课,但毕竟还是做不出来,香港同学还真有人弃课。
田静怡:内地和香港同学都会互相贴标签。香港学生会说做小组作业的时候内地学生一定会做,你不做,他们也会帮你做。而内地学生就会觉得香港学生不靠谱。我还是蛮有融入问题的,还是在QQ群里和内地的朋友联系得紧密,在校园里跟大家一般交情就好了,没有特别跟内地或香港的同学亲。我对香港的归属感不是在学校建立的,而是在剑道馆建立起来的,自己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在剑道上面,跟道馆的老师和一起打剑道的朋友关系比较密切,打完剑会一起去喝茶和喝糖水。跟我有一样爱好的人比较少,在学校的朋友不多。
林珏莹:刚来的时候挺“囧”的,不知道要跟香港同学说英语、普通话还是广东话,后来就夹杂着说。我记得去年刚到一家报社实习,广东话讲得不好,那个采访主任很好,让我报稿的时候讲普通话。至于适应生活方面,就尽量学些广东话吧,这样可以在买菜、买衣服的时候听懂店员在说什么。
邓岚:香港对我来说是个很好的跳板。在这里读书和工作都让我的见识和眼界增长了不少。这段经历很可能为我带来机会,将来能去世界不同的地方。在香港工作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的工作方式,了解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现在接触了很多不同国家的人,但自己没有去过太多地方,无法太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也发现自己英语还不够好。在香港工作也让我见识了更多行业和公司,比如艺术、物流、葡萄酒、奢侈品等行业,也发现了自己的更多可能性。
“港漂”对未来如何打算?
姚圣:我觉得香港整个城市比上海好,饮食安全,法制方面也比内地好。我也不确定以后会怎么样,应该不会出国。内地和香港的话,我觉得还是内地可能性大些,不过未必一毕业就回内地。待7年可申请永久居民挺有吸引力的,但不会为这个专门留下来。
田静怡:近期会想留在香港,并没有特别抵触以后要在哪里。
林珏莹:我倒是不介意在香港还是内地发展,我比较看重的是工作机会。
邓岚:香港的生存环境比较安全,适合于组建家庭、养育孩子。但我实在对香港的教育和社会氛围充满担忧,不打算让孩子在此读书。回内地的话,社会安全问题又很多,所以希望能去别的地方。另外香港楼价还很高,无法安居。这是所有“港漂”的痛,这点很“鸡肋”。香港永久居民对我而言唯一的用途就是旅行免签方便,因为不想孩子在这边读书,所以“永久”对我不太重要。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