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7月12日纳凉人群进入杭州地铁1号线乔司、乔司南、翁梅三个站点纳凉后,乔司站在7月25日再次遭遇纳凉大军。原因和上次一样:停电了,家里热得实在受不了,所以到空调充足的地铁站来躲躲。这一次,杭州地铁没有关闭空调,而是采取了用铁马和警戒条隔出特定区域的方式,接纳了这批“纳凉族”。

近日,杭州地铁的“纳凉事件”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关注。这起事件引人思考:对待“纳凉族”,我们该有怎样的胸怀?对待避暑刚需,城市该有什么样的公共服务……[详细]

关键词:地铁纳凉 | 堵塞通道 | 不提倡
地铁乔司站再次被纳凉族“占领”
最多时站内涌进700人,有网友在微博大呼:“地铁乔司站‘沦陷’了……
韩亚航空飞机失事 7月12日,地铁乔司站突然涌进上千名纳凉者,在劝告效果甚微后,地铁工作人员关停了空调,逼迫纳凉者离开。如此生硬的应对措施,使得社会舆论对此一边倒地指责。

 

就在一波未平之际,昨天,因为乔司大面积停电,再次有大波人群进入地铁站纳凉。最高峰时,站内有700多人,有网友在微博大呼:“地铁乔司站‘沦陷’了……”[详细]

地铁态度:从关空调到接纳,维护秩序,但仍不提倡

地铁站该不该接纳纳凉族?昨天,杭州地铁对纳凉大军表现出接纳态度,不仅没有采取关闭空调的措施来疏散人群,而且维护“纳凉族”秩序,并做好服务工作。地铁工作人员把站内空调打到18℃,功率开到最大。

杭港地铁新闻发言人吴艇认为,地铁站原则上还是一个交通运输单位,不提倡市民前来纳凉,但绝对不会强行驱赶,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采取关闭空调的措施。[详细]

本网观点:纳凉也是一种公共责任
  地铁站的纳凉之争,或者各有说法,但问题的实质,其实指向一个问题:公共纳凉服务哪里去了?

  去年,先是在贵州毕节,5名流浪儿童为避寒在垃圾箱中取暖遭一氧化碳中毒死亡,之后,河南郑州也发生了一起农民工立交桥下冻死的事件。就此,公众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救暖”,也是一种公共责任。

  那么,眼下的酷热,与冬日的冰冷,不都是在呼唤公共责任的归位吗?自古成语有言,“世态炎凉”,越是寒冷或极热的天气,越是能考验人与城的良心。

  为市民提供纳凉的好去处,防止底层民众被热晕甚至热死,这是需要财政出力、制度出手的公共命题。(来源:中国青年报)

结 语

  高温天,去哪里纳凉,杭州每年开放防空洞供市民纳凉,但这远远不够,如果家门口的公共场所对“纳凉族”也能持开放宽容关爱的态度,“纳凉族”何需到地铁纳凉?当然,既然身处公共场所,“纳凉族”也应该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只要引导得当,完全可以各得其所。

关键词:地铁纳凉之争 |驱赶|宽容为上
地体纳凉:驱赶还是容忍?
地铁不是避暑“胜地”

网易:地铁是公共场所,若为避暑而在地铁打地铺,无疑是对公共资源的挤占。如果在地铁内出现问题,人们又会不会说是因为地铁公司监管不到位,甚至质疑相关部门对安全隐患不作为呢?

荆楚网:地铁是交通设施,不是纳凉场所,保证交通顺畅有序安全才是第一位的。作为管理方,首先要考虑的是保证乘客进出站顺畅、地铁安全运营。

新华网:地铁站作为公共场所,地铁站里的所有人,都应该遵循公共场所的秩序和公德,绝对不能影响他人的正常活动。且不说有人抽烟、打牌、喝酒,人群过度聚集,可能会发生治安案件,随地躺卧也容易把乘客绊倒,如果恰逢列车到达,大量人流进出,就可能形成踩踏,造成人身伤害。 [详细]

公共场所该有的胸怀

扬子晚报网:面对地铁内纳凉的“不雅行为”,采取某种措施和手段进行规范和管理都是可行的。但是,前提是引导和教育为主。

华龙网:地铁站要从市民角度出发,理解市民到地铁站来纳凉是不得已而为之,在不影响地铁站正常运营的情况下容纳市民纳凉,在可能要超过地铁站承受能力时要文明劝导市民离开。

四川新闻网:想想被高温折磨得无处躲藏的底层民众,管理者多付出一些管理的艰辛,换取“蹭凉族”的凉意和自己的正面形象,又有何不可?

星岛环球网:在有条件的公共场所,可以适当地设立一些“纳凉专区”,让那些纳凉者在规定的区域内纳凉,这样就不会影响其他市民,也可以加强安全管理,同时也算是充分利用好“纳凉之地”的资源。 [详细]

 

监制:叶海 责任编辑:吕术艳

专题编号:2013-07-584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