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5年内,各级党政机关一律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新建楼堂馆所,已批准未开工楼堂馆所项目一律停建,领导干部办公室面积超标应清理腾退。9月30日之前,各地区须向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上报办公用房腾退清理情况。
据统计,《通知》是1988年首个楼堂馆所“限建令”以来,国家层面发布的第11个机关楼堂馆所管理文件,也是从2013年3月以来,新一届中央政府第三次强调“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新建楼堂馆所”。
“这次通知在重申此前类似文件基本原则的同时,特别提出了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办公用房超标的,一律清理并腾退,并规定了无论哪种情况,领导干部只保留一处办公用房,抓住了多年来各地严重超标、豪华办公楼难以得到根本遏制的关键。”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马庆钰教授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马庆钰认为,多年来,一次次下发的限制楼堂馆所建设的文件不能说没有作用,不过,却陷入了发现违规——下发文件——严查清理——处分相关责任人——“风声”渐松——再次违规——再次清理的怪圈。
在他看来,超标办公用房出现的原因是,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党政机关高层的、主要的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公权力,改善自己的工作条件,有时甚至是追求奢华享受,上行下效,一级看一级。
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办公室的标准——《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1999年由原国家计委制定公布,至今已有14年,但一直以来,全国各地并未严格执行。
2009年上半年,浙江省审计部门审计发现,一些县市办公用房配置超标严重,被调查的10家省级单位有6家超标,其中配置最高的人均拥有办公用房面积为220.2平方米。
审计署2012年4月20日公布的一份2011年度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跟踪审计结果显示,四川绵阳三台县2011年新建政务大楼中,第七层是拟供县人保局使用的办公楼层,带独立卫生间的办公室有10个,其中最大的一间单人办公室面积66平方米,超出县级直属机关科级干部使用面积标准的6.3倍。
对于超标办公用房如何处置,同样也不缺乏规定。2007年中办国办《进一步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问题的通知》中就曾明确规定:“凡是没有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擅自建设的办公楼等楼堂馆所项目,一经查实,要予以没收;凡是超规模、超标准、超投资概算建设的办公楼,要视具体情况作出腾退超标准面积或全部没收、拍卖处理。”
从2012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政府不得购建豪华办公用房,违反的将给予责任人降级或者撤职等处分。
记者注意到,在上一轮清理超标办公用房中,2007年6月,中纪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监察部、审计署等7部委曾经通报过4起违规修建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典型案件,共有28名责任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其中,2006年年底被媒体曝光的一起为:山西省忻州市煤矿安监局向10家国有煤矿企业筹借209万元,用于建筑综合办公楼,该办公楼建筑面积2557.5平方米,超出国家规定建筑面积2007平方米,该局编制10人,有办公室30个(其中12个带卫生间),会议室3个。
时任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从媒体上看到忻州煤矿安监局超标办公楼的报道后,召集有关司局负责人进行研究,要求立即组成调查组,于媒体刊发相关报道当日赶赴山西,与山西煤矿安监局共同进行调查,李毅中要求对违规超标的问题要立即纠正,对有关责任人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随后,忻州煤矿安监局搬出了违规超标购买的办公楼,另租用场地办公。2007年3月,国家安监总局决定对忻州煤矿安监局、山西省煤矿安全监察局4名主要领导进行党纪政纪处分。
“这一事件充分说明,没有上级领导的强力推动,采取压迫性的问责措施,大家都会观望,在法不责众的心理下,不会按照要求主动对超标办公用房清理腾退。”马庆钰说。
马庆钰认为,这一次中办、国办的通知可操作性和约束力都有,在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办公用房超标现象已不鲜见的现实背景下,最重要的是,“要自上而下建立监督、问责机制,使违规者付出违规成本”。
通知》固定了两项新举措,楼堂馆所建设、维修情况年终须公示;已出租、出借办公用房到期应予收回。
“9月30日是这次清理腾退超标办公用房的大限,年底是发动公众监督、检验各级党政机关自查结果是否真实、有效的时机。”马庆钰表示。
在他看来,清理腾退后的超标办公用房可以调剂给办公用房紧张的单位和部门,也可以给学校、医院。此外,要防止有的单位将超标办公用房“换个马甲”继续使用。
他还提出,在清理腾退中,办公用房的性质与界定必须明确。现在一些领导干部的办公室里,还设有会客室、卧室、洗手间,如果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界定,一些人可能采用变通手法,缩小办公面积,扩大卧室等面积,提高自己的工作、生活条件,这就起不到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的作用了。
马庆钰还表示,中央政府这次针对楼堂馆所的整治,力度和决心之大有目共睹,接下来,要从制度上杜绝一些地方打擦边球的可能。对那些还以“建成不用太可惜”、“临时借用”这些理由做挡箭牌的政府部门,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就是最好的方法。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