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玩微信吗?”如今,这句询问已不仅仅是年轻人交往联络的口头禅。实际上,“织围脖”、玩微信,代表了时下最时尚的社交方式。然而,同所有互联网新兴事物一样,微信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引来了许多麻烦,甚至是危险。
记者近日从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获悉,该院自2011年11月查办首起利用微博微信实施犯罪的案件至今,已查办此类案件20起。
“摇一摇”锁定目标
微信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只要开启微信“摇一摇”,轻摇手机后,微信会自动将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暴露给周边的人,若其周边一公里的人未在微信界面上清除自己的地理位置信息,用户也可以搜寻到对方,形成一个社交网络。然而,这一功能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了解被害人信息的途径。
[案例]:了解到北京市某小区住户普遍经济条件较好,刘某便在附近使用微信“摇一摇”功能,搜索周边的微信用户,并添加被害人张某为好友。此后,刘某不时和张某通过微信聊天,以获取张某信任。
刘某声称自己经营工厂,拥有豪车,非常有钱,同时不断打听张某的个人信息。得知张某有一辆宝来轿车,二人相约见面后,刘某便劝张某换辆好车,并表示认识朋友可以高价卖车,他也愿意出钱补足重新买车的差价。张某轻信了刘某的话,就把自己的宝来轿车和本人的身份证、车辆行驶证和购车手续等全部交予刘某。刘某则将车开到某二手车交易市场出售,卖得8.4万元,然后关闭手机外出游玩。最终,刘某被警方在某洗浴中心抓获。
[检察官提示]:首先,增强防范意识。建议在使用软件过程中保护好个人信息,防止吸引犯罪分子注意。
其次,注意保护隐私。建议广大智能手机用户在使用容易暴露个人隐私的软件时保持警惕,及时关闭、清理不需要的服务。
第三,开发易用软件。建议软件服务提供商能够开发便于用户关闭不需要功能的软件,并在使用时于醒目处提示用户注意相关功能可能会泄露个人信息。
被害人多为年轻人
“随时随地交友”,微信这一聊天软件赋予用户的新奇体验也潜藏了很多危险。
[案例]:犯罪嫌疑人丁某的“微信”显示有人加自己为好友,丁某便与对方用微信语音聊天,
聊得兴致很高,对方邀请丁某一起唱歌。到了对方说的地点,丁某看到有5个女孩5个男孩,随后丁某便与这些人在KTV的包房唱歌,成为“微友”的他们喝酒唱歌,对彼此没有任何防备。丁某注意到,这些人的挎包、钱包等都随意放在座位上,而注意力全集中在喝酒聊天上。于是,他借机将其他人包内物品盗走,再假借去洗手间,转移赃物,如此往返多次,共计盗窃人民币2200元、iPad2一台、GUCCI牌钱包一个、iPhone4一部等。
[检察官提示]:从陌生人到成为真正朋友需要时间的考验。微信可以搜索附近的人,但是并不能辨别一个人的品质,在接触的同时要提高警惕性,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财物,不会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犯罪目标多锁定女性
陌生人之间反倒更容易放松警惕,互吐真情。一些犯罪分子利用这一点,专门在微信上添加女性为好友,伺机作案。
[案例]: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刘某已婚并育有一子。他利用微信软件将“军人”照片设置为头像,通过查找“附近的人”专加女性,骗取信任,以图骗色。刘某经常穿“军装”、展示“军官证”、诉说自己的“光辉事迹”,一系列表演使被害人放松警惕,并对刘某产生敬意和崇拜。熟识后,刘某便借野外郊游的机会与被害人同住一室,哄骗对方与自己发生关系。刘某还穿插着与多名被害人在出租房内同居。结果,两名被害人意外碰面,才揭穿骗局。
[检察官提示]:要谨慎使用定位功能,防止受到侵害。切莫轻易相信陌生人,更不要随便与网友见面,避免发生危险。如果见面,一定要在确认对方身份和自身安全的前提下。
由于微信和QQ聊天一样,聊天记录都不保存在服务器上,很容易被删改。所以,对此类犯罪也存在取证困难等问题。因此,网友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至关重要。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