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消协近日公布了11个品牌婴儿奶粉的比较测试结果,显示“这些购自内地和香港的产品没有显著差异”。尽管检测程序“严谨有序”,但这一结论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赢得信任却不得而知。在林林总总、言之凿凿的各色检测中,公众真正想知道的是:究竟哪一个才是信得过的检测结果。
对“质量检测”信任的缺失不是凭空而至。连续多年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让消费者深受其害,更心有余悸。奶粉也好,饮用水也罢,“出事”前都宣称有严格的标准,有不容置疑的结论,“出事”后发现相关标准要么缺失、要么有漏洞,甚至存在“打架”现象,检测结论自然让人莫衷一是,社会公众深受其苦。
百姓的苦恼乃至愤懑恰恰折射出了当前质量检测领域的一个严峻现实:很多检测标准不一,在很大程度上失去“门槛”的作用,仅仅成为市场的一纸通行证。在不少领域,国家标准、省级标准、企业标准甚至行业标准并存,给了市场主体各取所需的空间,极易引起争论乃至纷争,面对不同的结论,消费者又如何作出清晰的判断?
迷离的现实直接带来尴尬的结果。面对形形色色的检测标准和结论,消费者往往吃了亏,却找不到维权的依据。比如,针对智能手机普遍存在内存容量“短斤缺两”,消费者对此非常不满,但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用来检测,哪怕是行业标准,也是一片空白。
社会健康运转离不了规则约束,给质量检测一个看得懂、信得过的标准规范,这是群众的期待,也是时代的需要。国家有关机构应回应群众呼声,以公开透明的姿态,改进传统方法,巩固成果,弥补漏洞,让检测有据可循,让检测结果经得起推敲、受得住考验,才能最终获得群众认可。摘编自新华社8月16日电文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