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真正考验的是老师
在上海、浙江等先行探索“严控小学生作业量”地区的教育界人士看来,减负“风暴”中,“压力山大”的其实是老师——“减负”不意味着不教,而是老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能快乐地接受知识。
在近年来“铁腕减负”的浙江,教育部门要求小学生书面作业时间不超过一小时,低年级不布置作业,老师要精心设计作业,做到精选、先做、全批并及时反馈。一些小学还在网上“晒”出“书面家庭作业量”,以便接受家长的监督。
“过去,是学生下题海,减负后,许多学校变成了老师‘下海’,把学生‘解放’上岸。”杭州一位小学“名校”校长对记者说,无论如何“减负”,家长以及整个社会对孩子的质量标准没有降低。
“学生‘减负’的出路在于提升教师的素质与执教能力。从前一旦少布置作业量,老师就对教学质量不放心,这其实是对自己的执教能力与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放心。”浙江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方天禄说,学生会感到课业负担过重,很多时候与作业的机械性、重复性、难度过大密切相关。
在推出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综合评价“绿色指标”体系的上海市,学生、家长们普遍评价,没有了机械操练,没有对错之分的“长作业”,作业的自主性、多样性和趣味性不断提高。比如英语课后,老师会布置这样的作业:“爱写作的你,不妨用英语写一篇小文章介绍你的好朋友;爱绘画的你,不妨根据课文里的描写,画一画你的朋友;爱讲故事的你,不妨把课程改编为英语小故事,讲给父母听。”
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局长姚期介绍说,向繁重的作业“开刀”后,2013年全区24所小学近2万名学生中,96%的学生表示“乐意完成作业”,45%的学生反映回家作业量“变少了”,超过八成的三到五年级学生,每天的作业量不超过一小时。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