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外,于嘉良带着“爱心篮球”和同学们玩起了灌篮。王思哲摄
9月2日,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对于大多数重返校园的孩子来说,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开学日。而对于于嘉良,这位与白血病抗争了3年之久的18岁少年来说,今天,却是“意义非凡”。
“对于这一天,我已经等了很久”。坐在吴江经济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初三(五)班的教室里,听着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怀与祝福,于嘉良一直手握“爱心贴”,低着头,紧咬嘴唇,仿佛嘴巴一松懈,眼泪就要流下来。
开学第一课:生命、责任、希望
上午7点50分,初三(五)班的教室内,已经坐满了学生,教室后面的黑板上,红灿灿的爱心上写着“欢迎于嘉良回来”的大字。
当天,于嘉良三年前的班主任费一超,特地来到初三五班的课堂,为同学们上了一堂关于“生命、责任、希望”的开学第一课。
“若不是三年前的那场病,我想,现在于嘉良同学应该正坐在高三的课堂上,为高考奋战……”,费老师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讲述了于嘉良这三年来与病魔抗争的辛酸历程。
“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于嘉良同学都能勇敢地挺过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退缩呢?”于嘉良的经历让在座的同学受益匪浅,“他给我们上了人生重要的一课,他的勇敢、乐观的生活态度让我很受鼓舞”。
课堂上,于嘉良也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今天能重新回到课堂上,离不开为我捐髓的北京大姐姐,离不开我妈妈夜以继日的照顾,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帮助。感谢的话一语难尽,总之,我会好好珍惜现在,加倍努力学习,回报爱我的每一位人。”
“妈妈,这三年来,您辛苦了,我永远爱您!说着,于嘉良和妈妈含泪拥抱在了一起,久久不愿松开。
生病前,于嘉良是个热爱运动的孩子,喜欢打篮球。课堂上,班长特地为他送上了倾注全班人祝福的“爱心篮球”,希望他健康快乐,充满活力。
祸不单行家庭陷入困境
红色T恤、黑色运动裤,白皙的脸蛋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阳光而不乏书生气。眼前的于嘉良,看起来和其他同学没有两样。而三年前,却远不是现在的模样。
2010年6月17日,经医生诊断,于嘉良被确诊为急性细胞白血病,这个消息无疑是晴天霹雳。而这已经是这个家庭遭受的第三次磨难。
2005年,于嘉良的爸爸出车祸,造成脑损伤,爷爷又在两个月前突发心肌梗死。面对巨额的医药费,为了救孙子,爷爷曾毅然放弃治疗。
祖孙三代全部发生意外,所有的重担都落到了杨秋英一个人身上。为了照顾儿子,杨秋英就住在医院旁边22元一天的出租屋里,每天不但要忙着为儿子准备饭菜,又要担心家里那个放心不下的丈夫,还要顾及心脏破损放弃治疗还不知道能坚持多久的嘉良爷爷。
然而更让她无奈的是巨额的医药费。在经过多方求助后,大家纷纷向这个饱受磨难的家庭伸出援手。
有爱就有希望骨髓配型成功
2011年4月,已经进入净化舱的于嘉良由于捐髓者突然“爽约”,近乎被下“死亡判决书”。就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来自北京的骨髓捐献志愿者,让原本陷入绝望的一家人看到了希望。
杨秋英说,接到消息后,这位志愿者没有丝毫的犹豫,很快就进行了捐献。最终于2011年6月,成功进行了骨髓移植手术。
如今,于嘉良已经恢复了健康,在熟悉的校园里开始自己崭新的人生,但他心里一直念念不忘的,是这位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大姐姐。他期待着能与自己的恩人见上一面,当面道声“谢谢”。
“我们一直在尝试找到这位志愿者,只知道是个二十几岁的女孩子,好像还是博士,在北京”,这是杨秋英经过多方打探得来的消息。
“我很好,你在哪?”这是小嘉良发自内心的呼唤。
于嘉良,只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无数个骨髓受捐成功的典型之一。事实上,早在2001年,苏州女孩陈霞就已接受过同样的非亲缘骨髓移植,并成为该市首例非亲缘无关供体骨髓移植成功手术。(黄梅)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