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5日电(记者 韩元俊)4日下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部分网民代表在京举行了一次打击网络谣言网民座谈会。座谈会上,教师、公务员、国企职工以及广告、基金、互联网站从业人员等不同身份的十一位网民代表踊跃发言,对近期相关部门依法打击网络造谣行为表示坚决支持,认为互联网应该是传播“中国好声音”的舞台,而非谣言滋生泛滥的温床。同时,与会网民代表还对建立打击网络谣言的长效机制,加强法制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积极建言献策。
与会网民代表认为,种种网络谣言背后都离不开利益的作祟,不管是为了名利,还是为了吸引眼球,侵害他人和公共合法权益的网络行为都必须严厉打击。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坚决打击网络谣言以及其它有组织犯罪活动,最大程度减小互联网带来的“负能量”很有必要。
“网络谣言好像一种病毒,正在不断侵蚀着我们的社会肌体,所以网络谣言必须作为网络监督对象的一部分,与网上其他不良信息一样加以打击。”中直机关公务员曹钦说。
来自青少年教育战线的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新媒体事业中心副主任季琳、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教师王丽萍等网民代表还认为,现在的青少年是完完全全的“互联网时代原著民”,而且夸张、刺激的虚假信息更能引起青少年的注意,因此,网络谣言对青少年的危害比对成年人的危害更大,从保护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说,打击网络谣言绝不能手软。
“我们必须把对网络谣言的危害认识上升到国家存亡的高度上来。”北京市第27中学党支部书记袁利军举例说,互联网上曾有亵渎革命先烈的谣言流传,还有针对航天员的侮辱言论散播,这些有害信息会影响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价值观混乱,“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因此怎么强调这个问题都不过分。”
针对建立打击网络谣言的长效机制,与会网民代表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副主任谷金玉表示,当前社会各界正在大力倡导坚守“七条底线”,亟需制定有针对性的细化方案。“例如,中华文化倡导孝悌,《二十四孝》就明确了行孝的具体内容,‘七条底线’也应该进一步明确。”
袁利军则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媒体从业者的素养教育,以及对网络传播关键节点的管理。袁利军说,部分媒体从业者素质不高,对虚假信息分辨不明,轻易被谣言迷惑,把媒体变成谣言的放大器,甚至本人也不假思索地在微博客、论坛上传播道听途说的只言片语,成为谣言的制造者;有些网络版主、编辑受利益支配,有意将虚假信息“置顶”或转发,放大了谣言的传播面,这些都应该严厉打击。
“在互联网上最应该广泛传播的是最美人物,是‘觉醒’的公知言论,正能量应该占领互联网。”北京市大兴区第六小学副校长李宝进说,打击网络谣言应该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建立更多贴近老百姓的媒体平台,各行各业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自下而上的创新举措,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正能量散布到各个角落。
李宝进的建议在北京市海淀区亮甲店小学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2011年8月,“海淀亮小爱国少年社团”正式落户新浪微博,成为北京市首个由少先队员组成的网络爱国公益组织。社团开展的活动以传播正面、积极、健康的爱国信息为内容,采用线上线下共同参与、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推广方式进行爱国公益宣传。如今,社团粉丝已达5300多人,发表博文700多篇。
“在‘亮爱社团’微博下,我们还开设了‘雷锋叔叔的纪念小屋’子微博,传播雷锋叔叔的故事,以及自己学雷锋做好事的经历。这些全部由学生们来运营, 学生们积极性都非常高,不光学生受教育,家长也受学生感染。”北京市海淀区亮甲店小学教师曹玲玲说。
“要进一步放大正面的声音,我认为首先要清理微博客中被人操作的众多机器人账号。”“免费午餐”公益组织秘书长党军表示,现在博客中大量充斥着机器人账号,一个或几个幕后者操作成百上千的机器人账号就可以随意刷屏,混淆言论,将这些机器人账号清理掉,真正的“人”的言论就会浮现出来,有组织、有目的的操控舆论现象才会减少。
广告公司经理牛彦奇认为,打击网络谣言还需要相关政府机构积极“触网”,不回避、不躲闪,公开、透明、及时地回应网民关切,让谣言止于真相。
北京市朝阳区下三条中心小学教师郑琪则建议,在加大正面声音传递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宣传警示力度,让每一位网民都充分认识到网络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现实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都应适用于网络空间,互联网绝不是法外之地。
企业职员刘晓虹还认为,打击网络谣言还需要加强立法,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快,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法律法规的滞后已经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政府的反应也要加快。
同时,与会的网民代表还呼吁全体网民都要坚守“七条底线”,积极传播正能量。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协调局局长刘正荣介绍,打击网络谣言已经形成社会共识,今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还将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网民意见,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