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正式公布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度数据。《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对外投资创下878亿美元历史新高,首次成为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商务部官员称,今年我国对外投资仍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全年增长15%。
值得关注的是,《公报》还显示,我国境外总资产虽然突破5000亿美元,但这一规模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居全球第13位。
专家表示,上述数据反映了我国企业“走出去”现状:突飞猛进但仍处在起步阶段。据商务部介绍,目前约八成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可以盈利或者持平,不过专家同时提示,“走出去”的风险正在上升。
新高
去年我国对外投资达878亿美元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在“第十三届中国对外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联合发布的《公报》显示,2012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较上年下降17%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流量8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7.6%,首次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据统计,2012年,中国对美国投资40.48亿美元,同比增长123.5%,美国成为继中国香港之后的中国第二大直接投资目的地。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流向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的投资共计30.67亿美元,较上年下降72.5%。
海外并购已成为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公报》显示,2012年,中国企业共实施对外投资并购项目457个,实际交易金额434亿美元,均创历史之最。
最近的一个并购案例是,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收购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猪生产商及猪肉供应商史密斯菲尔德,中企海外并购再度引起市场的关注。据悉,该收购案日前通过了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批准,乌克兰政府也放行了这一交易,史密斯菲尔德股东将于9月24日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就此次交易进行投票。
“受寻求市场、提高绩效、获取自然资源和战略资产等多元目标驱动,中国公司对外投资的行业和国家范围非常广泛。”联合国贸发会议投资和企业司司长詹晓宁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海外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很快,如中国在东南亚的基础设施投资过去几年迅速上升。对各国投资促进机构的调查表明,中国被列为最有前途的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地。
尽管2013年全球投资低迷态势延续,但中国对外投资依然将保持稳增。商务部合作司商务参赞周振成表示,今年对外投资预计仍将保持稳定的增长,“目前估算全年增长15%没有问题”。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中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境外直接投资505.5亿美元,同比增长20%。
进展
我国境外总资产达5319亿美元
从存量来看,目前,中国对外投资遍布全球近八成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存量高度集中。《公报》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1.6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境外设立企业近2.2万家,分布在全球179个国家(地区)。2012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高度集中,前20位国家(地区)存量累计占总量的89.3%。
从行业来看,对外投资行业分布广泛,门类齐全,相对集中。《公告》显示,2012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建筑业,上述七个行业累计投资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92.4%。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达5319.4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3位。
在我国非金融类跨国公司中,境外企业资产总额排名位居首位的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其后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华润(集团)有限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我国对外投资存量已经突破5000亿美元,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周振成坦言:“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仅相当于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10.2%,英国的29.4%,德国的34.4%,法国的35.5%,日本的50.4%。”
在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看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企业不断成长。他表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但同时,也为国内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机遇和空间。近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取得了重大进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普华永道中国企业并购部合伙人路谷春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事实上,中国企业在面对海外并购机会时,心态已经日渐成熟。金融危机带来的所谓“抄底”对中国企业的刺激度已经不像几年前那么高,现在中国企业已经更多关注一个收购项目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并在合理价格买入。
此外,针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央企对外投资屡屡巨亏的说法,周振成反驳说,目前79.2%的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可以盈利或者持平,如果只看央企,这个比例也高达80%。
风险
专家提示健全保障机制
尽管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专家也提醒,当前仍有一些正在积聚的风险因素制约着企业“走出去”的规模扩大和效益提高。
詹晓宁提示说,全球范围内投资保护主义的风险有所加大。2012年,各国新出台的投资政策中,对外国投资加强监管和限制的政策措施比例上升到25%。“许多国家正在加强对外国投资的监管,有的国家则更多地利用产业政策,收紧对外资的审查和监督程序。此外,一些国家在针对跨国并购的准入方面也愈发挑剔,并开始限制战略性产业的外资介入”。
“与我国企业加快‘走出去’相伴的是境外投资风险呈上升的趋势,特别是社会安全风险、法律法规风险、项目投资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以及中外员工融合等,并且正在持续上升。”李毅中9日出席“2013年国际投资论坛”时表示。
在社会安全风险方面,李毅中指出,尽管具有比较好的商机,但近年来不少中国企业受到当地冲突的影响,在高风险地区的投资遭受挫折,甚至在少数国家曾经出现过人员安全受到威胁或者发生伤亡的事件。
在法律法规和制度风险方面,李毅中表示,由于各国的法律规定很不一样,企业到海外投资需要熟悉东道国的相关法律,关注东道国相关政策的变化。此外,“虽然是出于保护本土行业的目的,但美国就专门设立了海外投资委员会,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对跨国投资进行审查,我国的华为、中兴、三一重工等均被或者曾被拒之门外。”李毅中举例称。
项目投资风险也是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特别警惕的。在项目融资中往往存在着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汇率和利率的风险,企业需要对海外目标企业、目标项目、目标资产做周到细致的可行性研究,注重权益、债务债权、经营管理、市场,社会环境等情况。李毅中特别强调,当前单一的融资方式不仅加重了企业的财务负担,而且会带来一些财务风险。“目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和投资项目主要还是自有资金,或者是银行的贷款。至于在国际上发股和换股等方式还很少利用,这是局限性所在”。
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说,社会责任问题、环境问题、合规反腐问题等,这些“非传统风险”也要非常警惕。
专家表示,面对来自各方的多重风险,国内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的风险防范能力亟待加强。李毅中认为,国家层面的相关规划缺位也会造成企业对外投资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他建议制定“走出去”战略规划,以及主要行业的专项规划。此外,应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外并购投资项目的法律法规体系,实现海外投资管理的法制化、规划化。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