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变资源分配的基本结构,不在顶层设计上有所推进,则越远离中心,制度环境就越差,就越不具备创新条件,靠人的主观意愿来填补制度设计的不足,其行不远。
“很多受教育程度良好的年轻人,都挤着想去做公务员,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在2013年诺贝尔奖北京论坛上,2006年经济学奖得主菲尔普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据统计,2005年我国有2500万人才被无端消耗,直接经济损失超9000亿,考虑到人才潜力等因素,间接损失更大。在今天,本科生端盘子、当保安,博士生跑销售,已不再是新闻,与过度教育并存的,是许多孩子得不到足够资源,错过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回想上世纪70年代末,科学家刷厕所、教授看大门曾是焦点话题,经过30多年努力,人才浪费现象已大大缓解,可为何没能根本解决呢?为何在某些领域中,甚至出现回潮迹象?
这是因为,当年我们大胆引入了市场机制,以此为契机突破了旧桎梏,为人才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它的本性是追逐利润,在我们的财富精英中,绝大多数人是靠销售、管理、成本控制等才能而成功,与知识、创新无关。这就是为什么,教育本来的功能是传播知识、鼓励思想,可在现实中,它已被扭曲为获取职业准入资格、培植人脉、拓展眼界的门径。
只靠市场力量,很难从根本上进行变革,随着它与旧框架媾和,许多老问题还会卷土重来,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到年轻人争考公务员,其背后逻辑是一致的:找到一份真正有安全感的工作,从而抢占个人发展的捷径。
一般来看,资源浪费总是资源分配单一、封闭的产物,而资源浪费又为资源分配进一步集中提供新的借口,在这个循环向下的过程中,一个社会的创造激情将不断被挫折,年轻人只能对未来1-2年进行规划,无暇十年磨一剑,则优秀成果只能胎死腹中,一切都是短平快,所以我们难以拿出真正有创造力的文明成果来标志这个时代。
遗憾的是,菲尔普斯提出了好问题,但没给出好答案,他期盼的是—聪明的年轻人说:“妈,我去西部、去南部、去北部开公司去了!”但现实是,不改变资源分配的基本结构,不在顶层设计上有所推进,则越远离中心,制度环境就越差,就越不具备创新条件,靠人的主观意愿来填补制度设计的不足,其行不远。(蔡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