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拍摄于8月22日的拼版照片中的报刊亭位于长沙市第一中学附近,报刊亭的前主人蔡宗义老人在生前经营这家报刊亭15年,老人利用报刊亭陪伴学生成长的事迹曾感动了长沙城,被市民誉为长沙“最有爱报亭”。
几个月前,老人的儿子蔡俊和妻子接过父亲手中的爱心接力棒,继续经营报刊亭为广大师生市民服务。蔡俊告诉记者:“现在买报刊的以老人和中学生为主,20-40岁的人群是买报刊最少的。”在长沙市岳麓山脚的湖南师范大学内,有一座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报刊亭,暑期空荡的校园让这座长沙市最老的报刊亭略显孤单冷落。报刊亭边几台电动车正在排队充电,偶有经过的退休老教授驻足翻翻报纸。这里不但为顾客提供报纸书刊、饮料槟榔,还为电动车提供充电服务。在长沙城区,还有400多座报刊亭散落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它们有的在老城区见证着城市的变迁,有的从新建的商业区里悄然诞生。长沙市现存的报刊亭最早的一批始建于1984年,当时全市大约有20多个。上世纪末,长沙市报刊亭经历过一段黄金期。从1999年到2008年报刊亭数量达到了370多个。
目前,长沙市全市共有报刊亭约420个,过去一年新增了20个左右。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悄然发生着变化,许多读者上报刊亭买报纸的习惯逐渐被打开手机看新闻取代,报刊亭的经营面临着来自互联网技术的冲击和挑战。记者近日走访了长沙街头巷尾的8家报刊亭,用镜头记录下它们的经营者,见证它们与这座城市的关系。这些报刊亭分布于商业区、高校区、居民小区、公交车站等区域,他们的经营者有的是经营报刊亭十来年的老长沙,有的是接手报刊亭才几个月的外地年轻创业者。这些新旧报刊亭,几乎都面临着共同的经营困局:买报的人越来越少,部分报刊滞销严重,仅靠卖报的收入难以支撑报刊亭的运营和生活的开支。这些报刊亭卖的报刊分为代销和包销两种,对于邮政部门配送的代销类报刊,如果卖不出去经营者在代销期满后可以向邮政部门清退余刊。但对于包销部分,卖不出去的报刊只能由经营者自己处理。很多报刊亭经营者告诉记者,大批滞销的报刊最终只能当做废品卖掉,有些报刊亭一个月累积的废报刊能达到百斤。
当地邮政部门对于报刊亭的经营有着相关的管理规范:根据湖南邮政局报刊零售公司的《邮政报刊零售亭经营管理办法》规定,报刊亭点杂志不得少于150种,报纸不得少于50种对外出售;报亭经营的报刊必须全部从邮政部门进货,若发现私自进货,将对经营者进行罚款。同时规定亭点经营业主不可超范围经营,不可自行扩大或变更经营范围和经营内容。实际上,为了支撑正常经营和生活开支,大部分报刊亭都通过经营饮料、香烟等周边产品来寻找收支平衡,有的报刊亭还拓展了电影票代售、电动自行车充电等服务内容,周边产品带来的收入已经成了部分报刊亭的主要利润来源。报刊亭是城市文明的窗口,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如何让这些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老报刊亭不成为“消逝的风景线”,是报刊亭管理部门和经营者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作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基础设施,让报刊亭承载起更多的社会服务功能,成为资讯传播和便民服务的平台,才有希望让这些老报刊亭焕发新春。新华社记者李尕摄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