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居民手中的钱从“储蓄笼子”里跑出来

高储蓄率抑制消费网友盼提高收入完善社保
网民指出,在养老、医疗、教育等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选择“高度储蓄”实属无奈之举。但是,在外需受阻、产能过剩的背景下,高储蓄率的确已开始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网民认为,大力完善社会保障、改革收入分配机制、拓宽消费渠道,才能助力中国经济顺利转型。
【网民许一力】要让老百姓有信心把钱拿出来消费,最关键的在于初次分配环节和二次分配环节。只有打通这些环节,才能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切实改变政府主导的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增长路径。
【网民“江德斌”】要想让老百姓敢于花钱,就应该做两手准备:提高居民收入和完善社会保障。只有当老百姓手中有余钱了,才会花钱。而当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之后,民众才不再有后顾之忧,不再为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发愁,自然也就敢于花钱了。
【网民“子房先生】在经济转型初期,高储蓄率能满足投资快速增长的资金需求;而在调整经济结构时期,它却是导致国内消费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白云飞青天】只有消除人们对养老、医疗、教育的后顾之忧,老百姓才敢花钱才能把储蓄转成消费力。
【王传涛】所谓的“敢消费”无非是指在消费之后,拥有十足的安全感,即便没有多少现金,也能看得起病、上得起学、活着能买得起房子、死后能入墓地……这需要政府部门做的,就是来些实实在在的大蛋糕。
【叶祝颐】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完善民生福利,化解老百姓“不敢花钱”的焦虑情绪,十分重要且势在必行。当然,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大背景下,让政府、企业大规模涨工资不现实,但是把握公平导向,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公民劳动所得,应该是政府努力的方向。
专家谈让居民少储蓄多花钱:减税让利提高收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扩大消费需求,是否应该像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那样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呢?对此,范剑平表示,扩大消费不能急功近利,而应该志在长远。从短期形势来看,我国的消费还是基本保持稳定的,因此没有必要大幅度调整短期需求管理政策来刺激消费需求。
如何降低高储蓄率:政府扩大在社保医疗等领域财政支出
如何降低过高居民储蓄率,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分析人士认为,首先应加大政府在社保、医疗卫生和教育领域的财政支出,扩大国企分红比例,加大对居民的收入再分配,降低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中国式高储蓄率困境”如何破解?
近年来,我国人民币存款呈现加速度增长态势,中国的高储蓄率世所罕见。一方面储蓄率持续走高,另一方面,消费增长却相形见绌,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居民收入总体偏低,因此不愿多花钱;二是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长期不足,居民不得不对未来进行“预防性储蓄”,因此不敢多花钱。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