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弄村的“幸福墙”,是村里最靓丽的一道风景。那些淳朴灿烂的笑脸,诉说着这里的和美生活。
江晨 摄
【核心提示】
中国农村距离幸福有多远?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中,乡土中国每天上演着不同版本的答案。
桂雨飘香时节,我们来到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安吉,只因这里有个声音说——“马家弄村的农民很幸福”。在苍翠竹林里的农家蹲点,听村民用实践讲述他们如何在祖辈世代耕耘的土地上,同样收获幸福、团圆与现代化的新农村生活,感受美丽乡村建设的美妙旋律。
原来,对农村而言,幸福是件何其简单的事情。它不会迫使农民背离生养他的热土,涌向陌生的都市以寻找生存希望;也不会让农民在步履匆匆的进城路上,模糊父母的守望目光,忽略孩子的孤独成长;更不会是徒有华丽新房却失去精神内核,让人永远回不去的梦里故乡......
不离土不离乡,在家门口就能致富,就能享受更好的公共资源,这就是中国农村应有的幸福。而这种幸福,无疑,源自于美丽乡村建设。
【样本简介】
安吉县山川乡马家弄村,距县城25公里,海拔780米,耕地面积357亩,山林面积6176亩,纯农业山村,年人均纯收入19740元。全村共有村民859人,除80人在杭做服装生意、89人在外读大学(保留农民户籍)外,其余皆为常住人口,就业半径不超过“半小时交通圈”。
青山环抱的凹地中,坐落着山川乡马家弄村的村民委员会办公楼。
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雪白的两层小楼,整洁的地面,甚至连垃圾桶里也异常干净。村委会门口,两面心形的幸福墙异常醒目。上面,贴着马家弄村200多名村民绽放着粲然笑容的特写照片。未来,全村859名村民的笑脸都将被定格在幸福墙上。
马家弄村党支部委员李建明帮记者仔细统计,全村共有村民859人,除了80名村民外出做生意、89名保留农业户籍的大学生在外求学,其余690人都是常住人口。“三分之二以上村民在本村或乡里就业,其余在县城工作,下了班还能回村照顾老人、小孩。”
老李说,一串串数据并不能体现马家弄村幸福的“向心力”,他邀请记者住下来,因为“住得越长,越能体会村民的幸福”。而这幸福,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心细细品味。
【蹲点第一日】老陈家的三口灶
幸福,是门前的月光
幸福墙上的众多生活照中,几张身着明黄色演出服的老农格外显眼。他们皮肤黝黑,头戴“将军帽”,手舞鼓槌,威风凛凛。村党委书记沈广宏说,他们是村里“威风锣鼓”队的成员。
“可别小瞧我们村的威风锣鼓队,它由108名村民组成,远近闻名,每年受邀到各地演出上百场次,一年为全村增收近40万元。”沈广宏说,2004年村里成立“威风锣鼓”队,开始只是自娱自乐,后来逐渐演变为专业表演。
在创建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为更好弘扬安吉竹文化,村里还整理了失传百年的竹鼓,成立了竹鼓表演队。村口大树下,有面重达35吨的巨型石鼓,记载着马家弄村的锣鼓起源于尧舜时期。现在连村内的路灯也被改造成红色的小鼓形状。
茂密竹林、峡谷风光、天赋表演,老天给什么,马家弄就接受什么、展现什么。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村里的古树、茶园、老房子与村道,又焕发出新的生机。近年开发的“芙蓉谷”生态旅游区和千年古刹石佛寺,每年接待游客已近10万人次。
穿梭在马家弄村,真切感受到“有客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意境——看到记者,陈良根放下手头工作,招呼我们进院坐坐。65岁的老陈是“威风锣鼓”队的一名鼓手,退休前,曾当了20多年村医。他家大门口,挂着红彤彤的“美丽家庭”牌匾。两个儿子在县城上班,几乎每天按时回村吃晚饭。老陈说,为两个儿子娶亲后打的三口灶头,永远都只用一口。
“两个儿子从没提过分家,儿媳上街也手拉着手,像姊妹俩。中秋节,一大家人坐在门口赏月,别提多热闹了。”陈良根说,他和老伴每人每月能领1000多元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白茶每年有3万多元收入,加上毛竹和他的锣鼓表演,一年收入七八万元,足够用了。
聊得投机,老陈非要请我们尝尝他家的白茶,他的3亩茶叶长得正好。老陈还准备粉刷自家的茶厂,外面白墙黛瓦、内部木质结构,古色古香。“村里搞美丽乡村建设,我听广宏(书记)的建议,将来开个手工炒茶厂,名字都想好了,叫‘陈老二’茶厂。我弟弟菜籽油榨得好,他打算开个‘陈老三’油坊。现做现卖,销路一定俏!”
陈良根说,一个村好不好,关键要看村里子孙对老人好不好。马家弄村有202名老人,每月15日,村里会集中给当月生日的老人送蛋糕。一年两次体检,村里开着簇新的游览车,把全体老人接送到乡村卫生服务站。夏天最热时,他和孩子们一起到村里的数字电影院里去吹空调,不仅免费看电影,还可以听年轻人唱卡拉OK。
“村里每年组织两次旅游,团体价实惠又安全。今年我和村里30多名老人去了青岛、华西村,去年玩了香港和澳门。”老陈说,他已和其他老弟兄商量好,明年让村里带着去趟新马泰,看看东南亚国家如何搞旅游。
【蹲点第二日】沈昀的纸箱厂
幸福,是乡土的滋养
幸福墙的一角,一位浓眉大眼、面目清秀的小伙子笑得很灿烂。
他叫沈昀,今年26岁。在竹林深处的黄庙坞自然村,1987年出生的他已默默当了3年“双伟纸箱厂”的厂长。这个厂子由他一手创办,为安吉县出口的竹制转椅做外包装箱。如今,厂里一年可以生产90万平方米的印刷包装箱,月收入超过20万元。
迄今为止,小小的马家弄村,先后已有20名大学生回乡创业。山川乡还特意组建“青年创业俱乐部”,让年轻人在远离城市生活后,依然能获得及时的沟通与更广的人脉。如今俱乐部里有30多名成员,他们平时通过QQ、微信经常互动,过年过节还举办茶话会,交流生意经。
“不必远走,亦能高飞。”沈昀说,中国农村青年千方百计“跳农门”,归根结底是对脚下的土地没有信心。但在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原本偏僻的乡土正在复苏,创业的机遇扑面而来。快毕业时,他就看到安吉转椅产业的契机,坚定地回到了家乡创业。
生产线上,制版、选纸、表面处理……一道道工序,沈昀和他的4名工人一点也不马虎。厂房是农村住房改建的,父亲是最得力的帮手,这让沈昀在创业之初节省了不少费用。“弟弟大学毕业后在绍兴工作,一年下来刨除房租、伙食,年收入还抵不上消费。”说起这,沈昀有点“得意”。
更让沈昀感怀的,是这片乡土的温情。“雇的工人,是看着我长大的街坊邻居,他们不求钱多,只要干活不像上班那么固定死板,有说有笑就行。”沈昀说,母亲总会在他加班的深夜、起早的清晨,端来好吃好喝的,这让他从不觉得辛苦和孤单。
厂子能办起来,乡里乡亲帮助很大。他盘下这条生产线时,因厂址变更,消防检测和环境评估至少要耽误半年以上的生产时间,但在村委的鼎力帮助下,45天就办下生产许可证。“如果刮台风或发洪水,村民会自觉组成小组去帮忙,首要关注对象就是33位独居老人。”
沈昀说,马家弄村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办丧事,大家会真心的悲伤;办喜事,大家也会真心的开心。他喜欢村里的这种休戚相关,这里很少有李先生、王先生,不是伯伯,就是叔叔、阿公。小孩端着饭碗,就可以吃遍全村,但同样你要是做错一件事情,也会因不同村民告状,被“修理”好几次。
这些年,受外贸形势影响,纸箱厂的需求量下降。热爱书法的沈昀,琢磨着和姐夫合办书法班,为山川乡和周边的学龄儿童提供硬笔书法培训,或者投身乡村休闲旅游,办个高档农家乐。“马家弄村的美丽乡村建设风生水起,我们肯定有用武之地。”他说。
【蹲点第三日】沈广宏的“没地位”
幸福,是农民的自信
在马家弄“便民服务中心”大厅的入门处,贴着各个服务机构分布图,柜台上摆着“接待登记簿”。随手翻开,里面申请服务登记的内容五花八门,修水管、安装断路器,甚至还有帮老年人背大米。
“这些都是村委会工作人员的义务劳动项目,单凭这一项,一年能为每户村民省下不少钱。”跟着村书记沈广宏在村里绕上几日,就会发现他的“没地位”。负责清运全村垃圾的丁永山、街角食品店的袁国强......只要比沈广宏年长,似乎谁都能对他吆三喝四、直呼小名。
“我们村地势偏僻、区位优势不明显,大项目难以进村,只能在民生工程、细节项目上让群众满意。”沈广宏说,要想村干部当得好,绝不能只管大事,一定要管好小事。“别看村民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喉咙粗,大事从来都是找我拿主意。”
“便民服务中心”办事大厅的墙面上,挂着一个近4平方米的电子大屏幕,上面滚动着各种招工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电子屏和全县各村社区服务中心、劳动力市场紧密相连,每天滚动的信息数千条,村民可实时查看全县的招工信息,联系就业岗位。
“看的人多么?”村支委李建明说,现在是工作追着人,本村的景区、各厂就能提供200多个工作岗位,农民不出村就能找到工作。所以,电子屏的作用很有限。
近日,山川乡还与台湾省南投县鱼池乡结对“认亲”。
“农民的精神状态才是安吉最靓丽的4A级风景。”山川乡党委书记陈方良曾带领村民考察过南投县鱼池乡,他惊讶于当地一种可贵的乡村自我管理与自我激励模式,“山川乡要学习鱼池乡的现代农业、民宿经济,最重要的是,如何让每一位村民获得更多的自豪感与身份认同。”
安吉县委书记单锦炎说:“我们应坚守一种乡村的发展思路——虽然生产方式在改变,但我们的乡土生活状态不该完全改变。有笑话说,中国人学谁,学外国人,外国人学谁,学以前的中国人。怎么理解?其实就是说中国的传统更尊重自然,中国的乡村文明更具有价值。”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