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兰州10月12日电 (记者林治波)在甘肃,从省委书记到普通干部,40万人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群众亲切地称之为“双联干部”。去年2月以来,甘肃省启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用党的群众路线的方法推进全面小康建设。全省1.4万个单位、40.8万名党员干部进村入户,以58个贫困县、8790个特困村为重点,直接联系15558个贫困村、670656个特困户,全面撒开了帮扶的大网。此后,帮扶对象又由58个贫困县拓展到全省86个县(市、区),由农村延伸到城市贫困户,帮扶力量由在职干部拓展到了离退休人员、农村致富能人、民营企业家、中央驻甘机构和社会各界人士。
从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看,2010年甘肃省是62.7%,比全国低17.4个百分点,比西部平均水平低8.7个百分点。“在全省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不是搞形式,不是做样子,也不是一阵风,不实现全面小康,我们就不脱钩!”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对全省人民许下庄严承诺。
书记省长带头下农村,各级干部走向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前沿。白天,他们下地了解抗旱春耕,组织召开村民会议,介绍年度帮扶计划,发动群众种植高效作物,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晚上,住在村里闲置学校的平房里,自己动手做饭、洗衣服,一蹲就是半个月。
在每一个贫困户的家里,都有一张注明联户干部名字、电话的“连心卡”。就是这张小小的卡片 ,一头连着群众的期盼,一头连着干部的牵挂。
如何让活动发挥实效而不流于形式?省委提出,要见得到干部的身影,听得到干部的声音,看得到干部的作为,感受到联系的实效。部门联村一年进村不少于4次、累计时间不少于1个月,要做“五个一”,即理清一个好思路、制定一个好规划、建设一个好班子、发展一个好产业、一年帮扶一个好项目;干部联户一年入户不少于2次、累计时间不少于1周。
位于和政县城以南5公里处的三谷村,是一个由汉、回、东乡三个民族组成的大村,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190元。联村干部、省农发办武晓岗等人采取招商引资、村企对接、培训农民等办法,建设养殖产业园、出口型高原红树莓示范园等,推动当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道路修通了,农户通电了,买化肥方便了,看病有人管了,就业门路宽了……就是这样一桩桩看似平常的小事,温暖着群众的心。
无私的付出,换来令人欣喜的果实:2012年,全省150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实现脱贫。今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达2730多元,同比增长13.2%,增幅居全国第九位。
双联富民行动产生了多重效应。一年多来,以融资担保、小额信贷、劳动力技能培训、乡村道路、村卫生室、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八个全覆盖”和为贫困县0—3岁儿童捐赠营养包、关爱留守儿童和农村老人生活、实施危旧房改造等为主要内容的“五件实事”的推进,明显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与此同时,双联干部还努力化解矛盾、疏导情绪,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仅今年上半年,全省排查农村矛盾纠纷10.2万余件,调处化解率98%以上。
《 人民日报 》( 2013年10月13日01 版)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