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农民工融入城市有多难?——来自工会十六大农民工代表的心声
新华网北京10月20日电 来自江苏农村的陈松菊刚到上海打工时,在饭馆洗过盘子。作为工会十六大代表在记者面前接受采访时,她的身份是达功(上海)电脑有限公司的一名中层管理员,全家现在已落户上海,成了名符其实的上海人。
全国在城市里打工的农民工已有2.6亿人,像她这样成为城市市民的仍是凤毛麟角。工会十六大代表热议农民工融入城市话题时指出,农民工已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要真正被城市接纳,并不容易。
“我怎样被城市接纳”
“中专毕业,没有文凭,没有技术,我先在饭馆洗盘子,后又到超市打工。住在超市的阁楼里,一个月几百元钱。我参加招聘会,希望找到更好的工作,超市老板知道后炒了我。失业一个月,吃饭都困难时,我投出去的简历有了回音,一家台资企业打来电话,通知我去面试。”
坐在记者面前的陈松菊面带微笑:“面试时,老板问我会不会用电脑打字,我打不出来。老板说让我用一周的时间练打字,然后再来面试。”陈松菊找到一家电脑室,不分昼夜地练习。一周后,老板面对她一分钟能打100多个字的记录,惊讶地说:“你这个小姑娘有志气!”她就这样跨进了这家台资企业的大门。有过坎坷流浪经历的她对这份工作十分珍惜,她自学管理,勤恳工作,逐步走上了中层管理的岗位。2008年,作为上海市表彰的优秀农民工代表,她被接纳为上海市民。
农民工落户城市难,落户像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更是难上加难。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技术调试室副主任郭志刚也做到了这件“难上加难”的事。老家在江苏徐州农村的郭志刚2000年10月从技校毕业后,只身来到江南造船厂打工。他对记者说:“我融入上海市,迈过了三道关键的槛。”
第一道槛是迈过刚进城时的自卑和彷徨,重新给自己找到定位。月收入400元,吃个盒饭3.5元,一个月的工资只够吃饭。一位老师傅鼓励他:“学手艺就有出路。”从此,他发誓要让企业离不了自己。
第二道槛是刻苦学习,掌握技术,做有用的人才。他积极参加厂里免费组织的技术培训。2003年年底,在集团工会组织的技术比武中,他获得第一名,从上万名打工者中脱颖而出,被调到工艺组,干上了技术员。
第三道槛是决心冲击高端人才,实现在上海安家的梦。他自学英文,看懂了英文图纸;他上电大,考取了大学文凭;他苦钻技术,2005年考取技师职称;2010年,28岁的他通过了国家考试,获得高级技师的职称。凭借高端特殊技术人才的身份,全家三口去年在上海市落了户。
两位成功者的共同心愿是,向更多的年轻人传播他们的励志故事。陈松菊说:“我希望来到城市打工的兄弟姐妹能接受我的价值观,只要努力拼搏,就能实现愿望。”
不要徘徊在城市之外
青岛港码头工人、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曾经担任过农民工的队长,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小农意识、纪律松散和不愿学习,是农民工徘徊在城市大门外的自我障碍。城市需要的是高技能的产业工人。”
广东省总工会主席黄业斌分析说,目前农民工的主体是新生代农民,他们不像父辈那样仅仅满足打工挣钱、养家糊口,而是有更多的诉求,不仅要收入高、有福利,还要有前景、能发展。
“由于不能落户城市,社会保障、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得不到公平对待,又令已在城市拼搏多年、为城市建设出力流汗的农民工心生不满。”宿迁市总工会党组书记王勇代表说。
广东东莞曾实施过让农民工敞开落户,没想到的是,不仅在这里打工的农民工来了,在老家的家族成员都来落户。城市承受不了,只有停止。
广东省总工会常务副主席陈宗文介绍,他们做过测算,落户一名农民工,城市需要支付100万元的成本。公共交通、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都要增加。
广东省3000多万农民工中,目前一年有30万落户城市。这些变了身份的农民工都达到了广东省出台的落户积分政策条件。落户积分由工作年限、贡献、技术能力等组成。
我收获了认同和尊严
2003年,吕义聪离开安徽滁州老家到浙江台州打工。10年打拼,吕义聪成为吉利集团下属企业的一名技术质量专员,作为厂里最高级别的七星级员工,年收入超过10万元。
初来台州那几年,吕义聪白天向师傅学技术,晚上看书自学。师傅听不懂普通话,他就学习台州话和师傅交流。“现在不仅看户口我是台州人,从语言和生活习惯上我也成了一个台州人,我融入了这个城市。”吕义聪说,“通过改变自身,缩小在文化、技能上与城市的差距,就能收获认同和尊严。”
今年8月,吕义聪所在的总装分厂人员流失率达到10%,“通过努力成为技术工人的进城通道仍太窄,令很多人觉得前途渺茫。”吕义聪说。
“城市有必要在现有的融入政策上再适当放宽点条件,以激励更多的农民工提升自我素质,做新时代优秀的产业工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教授指出。
新型城镇化为农民工融入城市打开了更广阔的前景。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指出,国家正逐步完善中小城镇户籍制度及相关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工落户城镇扫除障碍。
2000年,在福建漳州打工近5年后,李文生带着食用菌养殖技术回到安徽阜阳农村老家。在阜阳市颍泉区农民工创业园区,李文生成立的阜阳现代农业合作社年销售收入目前已达到3000万元,在家门口的城市里做起了企业的管理者。“只要努力,在哪里都有舞台。”身为企业董事长的工会十六大代表李文生对记者自信地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