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卫核潜艇。殷海洋摄
开展海上核安全救护演练。王松岐摄
海军核潜艇部队官兵:“怕死不干核潜艇”
中国海军第一支核潜艇部队—海军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组建以来,一代代官兵用热血书写忠诚,用生命践行使命,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水下核盾牌。
“怕死不干核潜艇”
在基地“○九广场”上,矗立着一位英雄的雕像,日夜守望着战艇和大海。他就是“黄继光式的水下英雄”——机电长孟昭旭。
那是某艇执行远航任务期间,反应堆舱冷却系统突发故障。谁都知道,反应堆舱内存在放射性物质,长时间进堆舱抢险无异于用血肉之躯“堵枪眼”。孟昭旭自告奋勇,排在抢修队第一个。
进堆舱抢险的时间有着严格的限制。孟昭旭冲进堆舱后,很快就确定了故障部位,就在排故过程中,经过测量和计算确定的时限到了。考虑到其他战友接手需要熟悉前面的工作,他不顾舱外战友们的一再催促,决定一鼓作气排除故障。时间超过了规定时限的两倍多。
孟昭旭舍身抢险不是偶然的。任副机电长时,一次核潜艇顺利完成多项海上试验任务,正当全艇官兵沉浸在喜悦中时,蒸汽管路突然发生泄漏,炽热的蒸汽在强大的压力下瞬间充满整个舱室。“大家不要慌,让我来!”危急时刻,孟昭旭大喊一声,迅速摸索到主机操纵台,排查漏点、关闭汽源阀。一起重大事故被他消灭在萌芽状态,他却晕倒在战位上。
45岁那年,这位“拼命三郎”永远倒下了。临终前,他说:“我选择干核潜艇无怨无悔,死而无憾。”还叮嘱儿子孟龙长大后到核潜艇部队去当兵。
那年,孟龙16岁。如今,他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一名核潜艇兵,补上了钢铁巨鲸上陨落的那颗“铆钉”。
多年来,基地叫响“怕死不干核潜艇”的口号,把面对生死抉择、不顾个人安危视为“精神核动力”,一代代官兵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2012年,电工班长倪江所在艇员队担负战备值班。一天,工作岗位上的他突然腹部剧烈疼痛,被紧急送往部队医院。医生诊断为肾结石,且结石较大无法自然排出,建议住院进行药物治疗,但需要20多天。“现在正是部队训练紧的时候,我可耗不起,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倪江急了。“体外碎石手术时间短,但对身体伤害较大,我们医院没有手术所需设备,需到专科医院治疗。”医生回答道。“只要快,怎么都行。”倪江一咬牙,来到地方专科医院。
由于结石部位较为特殊,碎石治疗进行了约10分钟,敲打了1800次,已经达到了人体耐受极限,必须等身体恢复后再治疗。可是,倪江仍坚持治疗,最终,在击打了2300多次后才成功打碎结石。医生感叹道:“这个兵真是一条铁打的硬汉!”
这样舍生忘死、忘我奉献的官兵,在基地比比皆是:
某艇员队机电长原杰,在执行一次远航训练中,装备突发险情,他抓起一件棉衣顶在头上,先后5次冲进辅机舱,其间因体力不支和缺氧晕倒在防水门处。经紧急救治清醒后,他又不顾大家的劝阻冲进舱室,直到险情彻底排除。
某艇员队操纵长詹武军,在八九级的风浪中到甲板上抢修装备时,一个大浪袭来,被卷进海里。生死关头,2名战友死死抓住系在詹武军腰上的粗绳,奋力将他从漩涡里拖拽回来。趟过一次“鬼门关”的他没有畏惧,仍然继续投入抢险,终于完成了抢修,保证了人员装备安全。
用健康和生命守护核安全
在核潜艇上工作,核安全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话题。中国核潜艇有着多种技术防护措施,在正常运行和管理中,辐射防护水平是安全可靠的。每艘艇上都有专职剂量兵,凡是人员进入可能存在核辐射的地方,都要预先进行准确测量,根据辐射剂量推算可进入工作时间,不允许超过标准。但在特殊情况的抢修排故中,为了守护核安全,他们选择牺牲自己的健康,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被誉为“深海铁汉”的李洪海,当机电长时立下一条规矩:“需要一个人进舱,我进;需要两个人进舱,我必须排第一。”他曾为及时遏制事故苗头,防止酿成核事故,创下一天内4次进入堆舱检查排险的纪录,然而他的身体受到损伤。
海军“十杰青年”、电工班班长郭金海,因工作需要经常与核反应堆打交道,尽管每次进堆舱都是全副武装,工作时间也严格控制,但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辐射的敏感程度差异,远航归来,他的白细胞数量总会有不同程度降低。
2011年的一天,艇长吴昌弟看望正在住院的郭金海,无意中说,再过几天潜艇又要远航。没想到郭金海从床上一下子坐起来:“这么重要的任务,咋不早告诉我?”艇长看他着急的样子,赶忙解释说:“你身体免疫力下降了,到海上要是吃不消,怎么办?”
那夜,郭金海躺在床上,思绪却飞向了他心爱的战艇。“我要跟战友们去远航!”他去找医生,医生急了:“你还要不要命?”郭金海更急:“我的意志可以战胜我的体质!”医生拗不过他的倔强,准备了一个小冰箱,里面有可迅速改善免疫力的针剂和几十天的口服药。郭金海上艇了,班里士兵喜出望外:“班长,只要你在艇上,我们出海心里就踏实。”
每次远航前,悄悄写好“遗书”
“我经常不知道丈夫在哪儿,不知道他在干什么。问他,他不会说。时间长了,我也就不问了。”基地司令部业务长张恒志的妻子李希梅说。这句话,道出了核潜艇官兵的特殊使命,也是身为核潜艇官兵家属的共同心声。
机电长李云生,大学毕业就分到了核潜艇上,一干就是十多年,连续多年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2002年一次远航前,妻子生孩子,他在艇上守护反应堆安全。返航后才得知,女儿刚出生5天,就因病不幸夭折。2007年,父亲病重,他特意请好了假,想尽一份孝心。回到家没几天,部队要执行紧急任务,必须立刻归队。也许,这就是与父亲的最后一面了。百感交集的李云生泪如雨下,跪倒在父亲病床前,给父亲磕了3个头。出海归来,父亲已经去世。
“嫁给军人不容易,嫁给干核潜艇的军人更不容易,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我不能陪你走完一生,一辈子欠你的情。希望你不要难过,把孩子带好,再组织一个幸福的家庭……”这是艇员董福生写给爱人的“遗书”。在该基地,这样的“遗书”数不胜数。对于核潜艇官兵来说,每一次远航都是生死考验,许多官兵都会悄悄地写好“遗书”。
基地装备部副部长韩黎宾,经常出海执行任务,很少顾及家庭。在他心里,有3次刻骨铭心的痛。一次是岳父去世,他任务在身,远在深海;一次是妻子生孩子,做剖腹产手术,需要丈夫签字。由于他随艇远航,医生不得不让其妹妹代签;第三次是出海后的第二天,老父亲离开了人世,而他直到返航靠岸才得知。
2006年,基地组织核潜艇远航,由于特殊原因,比原计划延长了10天。时任基地政委曲卫平特意在招待所宴请艇上官兵家属。刚一落座,他发现大家都在窃窃私语,气氛显得紧张。“今天给大家通报一个情况……”话没说完,满屋鸦雀无声。“一个星期后,你们将和顺利返航的丈夫见面!”话音刚落,家属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颗颗揪着的心放下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