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4月25日电(记者李荣)上海市民吃的绿叶菜,九成来自沪郊的田间地头;同样在上海,春季市民的短途一日游中,沪郊农田里的菜花、桃花、梨花等“花草树木”成了被游赏的“主角”。
农业部已把大城市郊区的都市现代农业,列为全国农业中的一个独特类型。上海是都市农业的一个“样本”。上海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都市农业不是一望无际的大田农业,也不是盆景摆设。它是两线合一:一条是实打实的供应保障线;一条是勾勒城市生态的风景线。
“最低保有”制度
上海市农委主任孙雷说,上海不能没有农业。特别是经历了特大雪灾、水灾等自然灾害之后,这个判断就更明确了。“市民菜篮子的底线保障,必须靠城市郊区的自给能力”。
上海始终坚持基本农产品的最低保有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耕地的面积和质量。根据最近4年蔬菜、生猪、家禽等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的目标,上海必须确保粮食自给率达到20%,绿叶蔬菜自给率达90%,生猪自给率达25%,鲜奶自给率达55%,肉禽自给率达50%,鲜蛋自给率达20%,养殖水产品自给率达30%。
上海市蔬菜办主任陈德明对这个“保有制度”最有体会。他说,这也是城市安全体系的一部分。供应安全保障,涉及千家万户。就拿叶菜来说,明确以郊菜为主,理由至少有三条,一是上海居民的消费习惯,“一日不见青,两眼冒火星”;二是鲜菜不耐贮运,现收现运现卖,郊菜最方便;三是遇到灾害天气,菜源紧张,大市场大流通“无菜可调”怎么办?还是要有郊菜这最后一道防线。
目前,上海的常年蔬菜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本地菜的有效供给,调节和丰富了上海的蔬菜市场供应,也缓解了菜价的起伏。
“静悄悄”的农地流转
上海都市农业“硬碰硬”的保障线背后,是一系列与大都市特征相符的农业制度变革在起作用。
上海市农业专家顾吾浩说,都市现代农业,不可能再是“家家户户”的传统小农经济,应是“组织化的农业”。农业产业化,城市郊区应走在前列。
据上海市农业部门的调查,截至去年底,上海户籍的农业从业人员已减少到37万人左右,仅占全市从业人员的3.4%。劳动力的转移,已给沪郊农业的组织化创造了条件。目前,上海已形成470家农业产业化企业,带动的农户达45万户;组建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2570多家,带动的农户超过22万户。沪郊松江的家庭农场和宝山的合作农场,都已成为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形式。
农业要组织起来,农用土地就需要有序规范地流转起来。上海农村经营管理站站长方志权说,上海农地已“静悄悄”地进入“合同管理”时代,近年来陆续推进了二轮延包确地确权确利、建立流转平台、形成纠纷调解仲裁机制等基础性的制度建设。
沪郊奉贤区农经站站长翁大钢对记者说,“流转上平台,好处很多”,供需双方是在公开和公平的市场环境中达成一致的,不仅流转效率高,而且稳定,双方利益都有保障。他打开平台的记录,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潘垫村二组的农民自愿委托村里,由村里统一经过镇土地流转中心平台对相关的128.14亩土地进行流转意向登记。正好同时,上海奉平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要求受让承包土地,通过流转平台,双方在价格与期限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流转交易成功达成。
从上海市农业部门的统计显示,沪郊流转出的承包地主要用于种植粮食和蔬菜,基本实现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经营面积在500亩以上和100至300亩之间的比例最高。
“没想到绿肥开出的花也漂亮”
如果说“保障线”是上海都市农业的“硬件”,那么它的生态休闲“风景线”功能就是一种“软件”。
在不久前沪郊金山“田野百花节”开幕式现场,上海市农委负责人感叹道:上海都市农业的“田野风情”,成了今年上海“春季游”的主角了。在上海旅游部门的“排片表”中,上海桃花节、奉贤菜花节、浦东丰收节、宝山樱花节……都是向游客重点推荐的短途节庆活动项目。
金山区农委主任张亚军说,4月天,走到沪郊农村大地,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花。有些野花的香和艳,实在不输给花房里的家花。就算紫云英、苕子这些大田里的绿肥,开出的花也是十分好看。“只要换一换脑筋,那就是天然的旅游资源。如果随它们自开自谢,实在可惜。”有游客听了农业人员的介绍,惊叹“没想到绿肥开出的花也这么漂亮”。
上海市农委人士说,要把农业最本真的生态美展示出来,“让大家都知道,农业也是很美的”。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