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即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中提出了“中国梦”,并阐述“中国梦”的核心内容:“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此后习近平在各种场合,对各行各业的人们,从不同角度多次阐发过“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一年后,即201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人们看到,在“决定”的第一部分,即“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这一部分,再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如今再提“中国梦”,有什么内在联系?有什么变与不变?概括地说,“决定”是“中国梦”的蓝图。“中国梦”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系统;它有自己的价值体系,有实现路径,有各个领域里的具体目标,有实现目标需要跨越的障碍……
为什么要把“中国梦”定义为“民族复兴”?在社会呈现多元化、分层化发展趋势的时代里,国家目标的确定,应该是各个阶层、各种人群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能够凝聚全体人民的意志,它才是现实的和坚实的,中国梦能够体现、容纳个人的梦想,国家目标才能成为全体国民的目标,执政基础才能最大化。在2013年3月17日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在讲话中阐述“中国梦”时提出:“让人民共享人生出彩机会”。如果说“中国梦”是一种纲领性的、总体性的表述,“人生出彩”就是具体化、个人化的表述,后者是对前者的一种补充和诠释,两者相得益彰。而今天我们读到的“决定”中,很多领域里的新政、举措,其最终目的,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惠民,让民众共享人生出彩——”决定“和“中国梦”一脉相承。
“中国梦”作为一个执政目标,必须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中国梦”的价值取向,就是“公平正义”。强调、坚持“公平正义”,是有现实考量的。因为在权力的实际运行中,偏离、违背公平正义的现象已经十分严重,一方面剥夺了很多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摧毁了他们的人生希望,一方面严重地削弱了执政基础。
权力运行偏离、违背公平正义,形成了不合理的利益格局和不合理的利益分配规则,这是深化改革的障碍,当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障碍。很多观察者都认为新一轮改革是一场“攻坚战”,这个“坚”就是改变利益格局之难。利益后面是权力,“中国梦”能否最终实现,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关键还是在于能不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决定”设计了一些笼子,权力是否愿意就范,如何就范,还是习近平那句话:“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还是要大胆干。”(戎国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