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半岛的最南端,是16世纪葡萄牙航海家最初踏上澳门的地方,人们都知道有个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景点妈阁庙。紧挨着妈阁庙不到100米处,有一座海事博物馆,则少有人知。
海事馆的前世今生
澳门回归前政府高官均是葡国人,其中有一位曾任澳门海事署(即现在的“海事及水务局”)署长的海军少将,喜爱收藏航海及相关物品。1919年,他在办公大楼里专辟房间展示收藏,这就是澳门海事博物馆的前身。
1986年,当时的海事署署长苏励治海军中校提出建海事博物馆的设想,并选中了妈阁庙前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建筑物。1987年澳门海事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它虽比不上设立于1807年、世界最早的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在东亚乃至亚洲则是第一座。随着参观人数以及藏品的增多,1990年博物馆在原馆的对面建起了一座新馆。
新馆由一位葡萄牙海军军官设计,呈帆船形。走进博物馆,右侧是一幅大型雕刻,再现了当年葡萄牙人首次来到澳门的情景:站在船上的水手,迎面遇到中国渔船,这是中葡两国人民的第一次相遇。雕塑的制作者恰好是一位华人和一位葡人,体现了中葡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全馆共分三层,外加一座阁楼,以中国、葡萄牙及澳门地区的航海活动为主线,分专题介绍了澳门的捕鱼业、造船业的发展演变,中国和葡萄牙海上交通史的盛衰轮转,也说明了海洋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渔民和捕鱼业的时光隧道
人们常说澳门以前是个小渔村,今天的澳门很难寻觅捕鱼业的影子。海事博物馆以实物和声光电的形式,将那段历史情景再现。
在胡柱鹏馆长和丘玉兰技术员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博物馆底层,这里展示的是当今已经少见的中国南方及澳门地区的渔民服饰、捕鱼方式,以及各类渔船和造船工具,还系统地介绍了渔民社群在传统节日中的文化习俗。观众还可通过一幅电子示意图了解不同鱼类的活动范围和渔民的捕鱼区域,一组四幅活动布景还再现了渔民心中最重要的神灵——妈祖的传说。
在馆长的引导下,记者看到一件富有历史价值的展品——鲸鱼骨制成的龙舟模型,它原本被保存在澳门离岛路环的谭公庙,被当地人视为圣物。1990年,庙宇负责人将它赠予博物馆。
海事馆不仅展示与澳门有关的历史文化遗产,保存、研究与传播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海事及渔业史料,也是其重要工作之一。2005年底到2006年,海事馆就到澳门路环荔枝碗船厂跟进记录建造木制渔船的过程,为逐渐没落的传统造船业留下宝贵的历史记录。今年1月海事馆联同澳门和香港的有关大学共同主办了“醮会道释:港澳朱大仙信仰展”暨“中国渔民信俗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共同努力加强对面临消亡的朱大仙信仰的研究和保护。
再现曾经的辉煌
沿着旋转楼梯上行,来到介绍中国、澳门及葡萄牙海事历史的第二层,代表三地不同时期的船舶、船上的仪器、装备,以及澳门历史上往来于港澳和内地之间的各种客轮模型依次出现。
15至17世纪,是中国及葡萄牙航海史上的鼎盛时期:郑和七下西洋,葡萄牙航海家发现通往亚洲新航道,展品再现了这段辉煌——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模型、地理大发现时期葡萄牙航海家使用的船只模型,还有一些辅助航行的器具。展厅里的电子路线图,清晰再现了当年葡萄牙航海家们开发的新航线。一艘行走于果亚—马六甲—澳门—日本之间的商船“大黑船”模型和一扇绘着当时贸易盛况的屏风,给人无限想象空间。
17世纪的澳门城市立体模型,则让我们能清楚看到当时澳门的港口、城墙以及各个炮台的位置。馆长特意提醒我注意东望洋灯塔,那是中国沿海的第一座灯塔,直到今天,仍然是指引船只进入澳门的标记,而它的坐标亦是如今地图上澳门的经纬标记。
人类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航海仪器在此都有现身,望远镜、航标尺、罗盘,以及八分象限仪、六分象限仪等。在这一层的穹顶上,还有一个北半球夜空的模型,告诉观众观测星相对于当年航海是多么重要。参观者可以看看自己的星座在夜空中的位置。
了解了这么多航海和天文知识以后,你就可以当“船长”了!二楼平台上有一个轮船驾驶模拟舱,站在这里手握罗盘,眼望前方,体会一把“开船”的感觉,这趟“航海之旅”真是不虚此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