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2月2日凌晨拍摄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 12月2日1时30分,搭载着嫦娥三号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准确入轨,发射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李鑫摄
新华网北京12月2日电 嫦娥三号2日凌晨开始探月之旅。记者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获悉,与前两次嫦娥任务相比,嫦娥三号任务开发了多个智能高效系统,飞控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记者在飞控中心现场看到,高级工程师邢锦江正在根据协同工作程序对嫦娥三号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严密监视,软件页面上,调度的每一个口令、探测器的每一个动作都有细致的安排。
“传统的协同程序编排过程十分复杂,在任务执行中无法进行动态调整。我们开发出的飞行任务飞控协同自动规划与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大大提高了北京中心各个岗位以及决策指挥的效率和应急处置能力。”邢锦江说。
总调度台前,一个醒目的倒计时进度条呈现在显示屏上。总调度张远明介绍说,这个新功能既能通报飞控操作,又能提供精确的倒计时,给调度指挥人员带来了极大方便。
作为嫦娥三号任务的飞控“神经中枢”,北京飞控中心需要通过网络与十几个国内外测站进行实时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为保证网络安全,北京飞控中心专门开发了网间隔离系统。
中心高级工程师刘博扬说,这个系统就像一道防火墙,为任务网提供安全防护,确保任务安全测控。“如果出现网络干扰,绿色的曲线会变成红色,还会发出报警声。”
在中心主机房,科技人员曾洁玫介绍说,中心自主开发的测控硬件平台集中监控系统成为飞控舞台的“监督员”。“如果把整个飞控过程比喻成一部‘大戏’,支撑任务的硬件平台就好比一个舞台,有了监控系统这个‘监督员’,我们就能够随时掌握执行任务的上百台、十余种设备的工作状态,一旦出现异常,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解决。”
记者看到,屏幕上显示着用不同颜色标注的轨道计算、数据存储、仿真等10多个子系统的结构图。“绿色代表工作状态正常,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有黄色的小叹号闪烁,并进行报警。”曾洁玫说,“这种灵活可靠的报警处理机制,能够把工作人员从海量的数据中解放出来。”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