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这早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上下的共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党员干部中不正之风日益严重,腐败现象愈演愈烈,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党的执政根基面临严峻挑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一方面从反对“四风”入手,大力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另一方面坚持“老虎”和“苍蝇”一起打,严厉惩治腐败分子,在短期内迅速形成了对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高压态势,获得了党内外的高度评价。
但是,党历次整风行动的经验告诉我们,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风气一旦形成“气候”,纠正就绝非朝夕之功、举手之劳。作风建设要想取得实效,就要牢牢把握三个关键:
重在领导带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作风建设“首先从中央政治局做起”,既彰显了正视问题的勇气,也表明了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自信。领导带头,就要做遵纪守法的模范。我们的制度可谓汗牛充栋,但三百多个文件解决不了公款大吃大喝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没有带头抓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初,某市委书记上班时在电梯里碰到一个干部吃馒头,于是准备将其作为上班迟到的典型严肃处理。后来该干部提出异议,认为市委书记有专车,上班同样迟到,没有资格惩罚挤公交车上班的干部。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却要求别人一定要做到,类似的尴尬就难以避免。
重在严肃执纪
作风问题是大事,但往往通过一些小事表现出来。历次正风肃纪行动之所以效果欠佳,关键在于大家对这些关于“小事”的纪律规定从观望到失望,早已习以为常。笔者在纪检机关工作近20年,几乎每年春节、元旦前都会看到上级纪委发出的要求“两节”期间搞好廉洁自律的通知。这类通知,“年年岁岁‘文’相似,至今已觉不新鲜”,可以说从来就没有落实过。
制度的生命在于可执行力,有制度不执行,不如没有制度。“八项规定”从内容看,较之以往作风建设方面的制度并无特别之处,甚至远远不如有的制度详尽。出台之初,很多干部都不以为然,后来看到中央纪委和各地陆续查处并通报了一批典型案例,才引起高度重视。
好的制度不应该成为“花瓶”,而应该成为一个“热炉”。在它面前,任何人都没有特权和例外,只要一触碰就立即会受到惩罚。如此,制度才有刚性。要继续发挥查办案件在作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对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不论其地位多高、身份多特殊,都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使制度真正成为人人敬畏的“高压线”。
重在持之以恒
当前的作风建设,应该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大吃大喝、奢侈浪费、公车私用、懒散漂浮等不正之风被迅速遏制,一些地方的干部甚至调侃说中国已进入“官不聊生”的时代。这一局面来之不易,应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如果就此偃旗息鼓,不正之风很快就会故态复萌,甚至比原来更加厉害。去年底以来,由于狠刹奢靡之风,一些高档餐饮场所的生意一落千丈,有一家高档餐馆老板公开鼓励员工坚守,说“共产党的整风运动,最多坚持一年,大家挺住,共度难关”。持类似观点的党内外都有不少。
对此,就要加强对作风建设的监督检查,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广泛发动群众,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加强对干部作风方面的监督。
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制度。对现有的作风建设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坚持管用的,合并雷同交叉的,废止不合时宜的,在此基础上,适时出台一批可操作性强的管用制度。例如,关于奢侈浪费和公务接待、公车使用、公款出国(境)旅游等问题,过去出台无数文件都没有管住,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反浪费条例》,做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范,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等问题立即提上议事日程,中央国家机关将在2014年元月前后完成“车改”,各省区市也将在两年之内完成改革。另外,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要将一些制度法规适时上升为国家法律,启动防止利益冲突、国家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和公开等方面的立法项目,使作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走上法治轨道。
(原标题:纠正坏风气绝非朝夕之功)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