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5日新媒体专电 第50期《瞭望》新闻周刊将发表慎海雄的署名特稿:领导干部要自觉掌握好看家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历史性部署,中国人民开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征程的关键时刻,习总书记再次强调学哲学、用哲学对于全党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哲学是“爱智慧之学”,是一门指导人们认识事物发展的“道理”、给人聪明智慧的学问。正如《韩非子》所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学哲学、用哲学可以启人智慧,助人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与人类社会的“道理”,进而改造世界。
恩格斯曾经指出:“正如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成为指导人们追求真理和自由的强大思想和理论武器。哲学的门派丰富,但哲学家们普遍公认,将黑格尔的辩证法改造成为唯物辩证法,是将辩证法革命化的重大创举。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启迪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思想武器。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党的思想理论、不断制定正确的纲领和路线,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改写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
中国的实践,充分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功。追寻“中国故事”的奥秘,千条万条少不了这样一条--我们党有学哲学、用哲学的好传统,始终能够在不同历史时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使“中国号”巨轮在复杂艰险的航路上,不惧急流险滩,不断校正航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无畏地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破浪远航。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学哲学、用哲学,贵在虚实结合、学用相长。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能够训练我们的思维,潜移默化地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帮助我们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驾驭全局能力。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中国,国内外环境空前复杂,必然伴随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深化改革要敢于涉险滩、敢啃“硬骨头”,离不开理论思维能力的有力支撑,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指导。“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对各种风险和困难“思虑熟”,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得事理”,才能找到攻坚克难之法,解决问题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必成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党的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等各方面提出的一系列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突出体现了我们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治国理政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存在,包括基本国情、现实问题和发展要求,决定了改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正是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研究思考,着眼于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可以说,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为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对问题的深度理解、释疑解惑中形成与发展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注重“问题导向”,直面“中国问题”,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正在开辟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全面深化改革,重在“知行合一”。抓落实的力度,取决于认识的高度。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我们审时度势,见微知著,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感,提高抓好改革落实的自觉性。依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社会存在是在不断变化的,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不断调整,上层建筑必须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不断完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改革,说到底是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实现社会生产力最大限度的解放,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更好地解决变动中的社会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启迪我们,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永远不能从本本和教条出发,永远要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制度。“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现实之河潮落潮起,改革解决了旧的问题,改革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矛盾。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必须倾听时代的声音,未雨绸缪磨砺改革之剑,通过不断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正是本着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全面深化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稳不是瞻前顾后、畏葸不前,而是通过调查研究周密制定改革的思路和举措,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掌好改革的“方向盘”。以科学的方法认识、处理好改革的各种辩证关系,才能统筹好各方利益关系,求得推进改革的最大公约数,确保改革积小胜成大胜,积跬步至千里。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加强调查研究,而不是刻舟求剑、闭门造车、异想天开,改革才能坚定而缜密地推进;遵循唯物辩证法,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善用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统筹兼顾眼前和长远、全局和局部、渐进和突破,改革有了“导航仪”,就能避免盲人摸象,通过一个个可操作的具体步骤,注重改革举措的耦合性,把伟大蓝图变成现实。习总书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五大关系”体现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是我们正确、准确、协调、有序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论。
最大程度聚合改革正能量,必须始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投身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是生产力最决定性的因素。过去35年,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今天全面深化改革,仍然要集思广益,鼓励千帆竞发、万木争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改革才能大有作为。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
尊重人民群众的改革主体地位,必须通过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充分释放全社会的创造能量;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必须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为多数人谋利,使多数人得益,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民意根基就越来越牢固,改革成功的希望也就越大。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改革,既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审慎周密,也要有中国先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融通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迈情怀。我们要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自觉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看家本领,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能力、动员组织能力、驾驭复杂矛盾能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团结带领人民实现新跨越、创造新辉煌。(文/慎海雄)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