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政部、新华社等多个部门的专家来到海盐调研就地城镇化工作。近年来,海盐通过实施“小县大城”战略,根据做大做强县城、做精做全集镇、做优做美农村的城镇化思路,推进全域城镇化,千方百计创造就地城镇化的条件,引导农民自主选择城镇化路径,取得明显成效。
全域城镇化分三个层次推进
全域城镇化是农民就地城镇化的先决条件。海盐在推进全域城镇化过程中,并没有走“摊大饼”的城市扩张之路,而是在全县推进教育、卫生、社保、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并紧抓县城、集镇、农村这三个层次,根据其不同特点,制定出了做大做强县城、做精做全集镇、做优做美农村的城镇化思路。
按照建设中等城市的要求,海盐近年来在县城进行了高强度的开发建设,县城的城市功能更趋完善,城市形象明显提升,一座现代化滨海宜居城市初露端倪,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新市镇在城镇化过程中,能发挥关键节点作用。海盐抓集镇建设,不追求规模很大,而强调形象精致、功能完善、内涵提升。加快完善新市镇商业配套功能,落实“五个一”配套建设,即建设“一条商业街、一个品牌超市、一家星级宾馆、一个农贸市场、一家星级餐饮饭店”,高标准推进集镇基础设施建设。
做优做美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大多数人口将向城镇集聚,但仍有较多的人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职业是农民,但身份不是农民。海盐大力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让农民就地实现增收致富。积极培育现代农业新型主体,重点突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引导各类主体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美丽乡村·乐活海盐”创建为载体,深化“清洁家园”行动,全面实行集镇、村庄、河道、道路一体保洁机制,提升村庄环境整治水平,农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让农民有底气进城
2009年,海盐县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和城乡一体化产权流通市场。海盐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主要围绕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两大工作开展。改革让农民的承包地可以流转,集体经济的资产量化折股后,农民可以带着股份“走”。这两大举措有力地保护并提升了农民的收益,让农民有底气进城。
截至今年6月,海盐已流转土地15.79万亩,流转率达到了47.4%(含全程社会化服务)。全县土地流转已呈现出自发流转向委托流转、零星流转向规模流转、短期流转向长期流转的良好局面。
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在获得土地流转费收入后,逐渐转向二、三产业获取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收入提高的同时,促进了农民向城镇的集聚。另外,农村土地流转造就了一批上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推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将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为社区股份制经济组织的改革,也在顺利推进。目前,全县已有90%的村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