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报道浙江打好治水组合拳——
“加减乘除”赢发展红利
浙江浦江县水晶产量曾占中国80%以上,1.6万户加工企业散布于全县,这些数字背后,是每年近500万吨的废水排放及当地农村65%的水体污染。通过9次清水治污专项行动,万余家水晶加工企业被淘汰,当地江水各项污染指数下降。
水中“减法”与“除法”
今年以来,浙江省把群众呼声作为整改第一信号,以群众满意作为整改标准,打出“加减乘除”治水“组合拳”,以此为转型升级突破口。
“污染太严重了,非常担心家人身体,宁愿不要这个产业。”在外地工作的浦江人王理剑谈起家乡早年的水晶产业,并不以此为傲,而是忧虑重重。
“百姓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带队到浦江等地调研,督办水环境综合整治。浙江省提出,今后几年要打好治水攻坚战,把治水作为转型升级关键突破口。
面对有的地方干部担心治水难度大,并可能影响经济发展,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给各市县(市、区)委书记写了一封信,希望地方“一把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宁可经济增长速度慢一些,也要下决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保护好生态环境。
衢州地处浙西,其隶属的开化县是钱塘江在浙江的源头。2003年衢州提出生态市建设。10年来,历任领导班子发展思路一以贯之,成就了如今的生态现状:全市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出境水断面两项达标率连续8年保持100%,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4天。
衢州是浙江省的一个缩影,为了站在科学发展的跳板上,浙江省自西至东、自北到南,正在通过做“减法与除法”,努力找回一江清水。
水中“加法”
只有做好“减法”,才能做好“加法”。
衢州产业结构曾以重化工业为主,近年由于水的治理,正发生结构之变,许多产业缘水而生,“生态经济”风生水起。
“清水效益”在一产上逐渐显现。由于水源的保护,西湖名菜“莼菜”120亩生产基地落户开化。由于资本进入,与江西婺源交界的长虹乡今年土地流转已达700亩,而往年仅二三十亩。长虹乡负责人说,全乡大力养殖清水鱼,年产值500多万元。因为水净,这里的清水鱼价格比同类鱼高数倍。
丽水的“秀山丽水”引来八方客,养生产业崛起,丽水市确定生态休闲旅游业、养生养老房产业、医疗与健康管理业等养生经济发展重点;莫干山下的德清县筏头乡,过去众多低小散的竹拉丝作坊曾让周围环境空气变臭、河水发黑,现在40多家竹拉丝企业全部关闭,不少业主转而开办农家乐,优质的水环境还吸引外国人效仿开起了“洋家乐”。
水中“乘法”
时下,浙江省正在推广“河长制”。“到2013年底,省级、市级、县级、镇(乡)级河道将实现‘河长制’全覆盖。”浙江省环保厅厅长徐震说,在全省,跨设区市的6条水系干流河段,分别由6名省领导担任河长;在嘉兴,已有市级河长17位、县级河长183位、镇级河长1366位、村级河长4298位,覆盖1.2万公里河道。桐乡市推出了“河长、段长、公里长”,对全市47条河道全覆盖。衢州还在全市选拔1480名机关干部,担任1480个行政村的“生态指导员”。
前不久,浙江省省长李强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工作方案。
在浙江省政府看来,抓好产业升级,治水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应。
绍兴市柯桥区是纺织和印染基地,为了治水,印染企业全部搬进工业园,集中治污。相关统计显示,今年前8个月,在总体产能下降的前提下,柯桥区规模以上印染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1.2%、15.5%。
在相对欠发达的丽水、衢州等地,许多干部认为,只有起点高,才能缩短与领跑者的距离,甚至产生“弯道超车”效应。
据了解,衢州市正着力打造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及包括生物医药、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在内的4大千亿产业板块。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