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主编的《境遇、态度与社会转型——80后青年的社会学研究》27日在京发布,该书结合多个大型数据库,涉及在校大学生、毕业生等多个群体,涵盖教育、就业、文化、消费等专题,从社会学视角对“80后”青年在社会转型背景下进行全面呈现。
作为深受中国转型历程形塑的一代,“80后”也是独生子女的第一代。“与前几代人相比,他们拥有更高的教育程度、更多的人在非公机构就业并处于流动状态、更擅长使用互联网获取和交流信息。”本书主编、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春玲认为,这些特征与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转型进程密不可分。
根据该书对独生子女的分析表明,房租和房贷在日常支出所占的高比例,体现了“80后”年轻群体沉重的生活压力;而面对逐年加大的就业压力和“文凭贬值”,不少人深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泥沼。
李春玲认为,家庭背景对青年群体的成长影响很大,“拼爹”确有其事,挑战着我们传统文化中“知识改变命运”的惯常思维。该书通过对985高校在校生经济生活条件、学业成绩、社会交往和就业预期的数据分析表明,知识只能在程度上改变命运。“他们的起点并不完全平等,不仅进入大学的机会不同,而且进入精英大学后适应能力依旧受到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的隐形制约。”李春玲说。
该书还发现,被称为“网络上的原住民”的“80后”,在消费主义与转型期下呈现价值真空的现状。“‘80后’网民以其运用互联网的优势和流行文化的主导者身份,创造出了草根化、平民化、娱乐化且不乏叛逆精神和批判力量的青年文化,开辟出了话语空间。”该书副主编施芸卿表示,“80后”知识精英高度肯定改革开放,对社会未来较有信心,但对当下社会持消极评价。
作为一本从社会学角度解读“80后”的文集,《境遇、态度与社会转型——80后青年的社会学研究》细致展现了这代人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但又对社会及自身的现状抱有诸多不满;他们希望以个人努力改变命运,又无法逃离更大社会力量的左右。
- 80后小伙背着父母辞公务员职位 从修车工到老板
- 80后夫妻都想让儿随自己姓 诉至法院最终离婚
- 武汉大学80后正副教授超百人 易中天曾破格留任
- 80后海归放弃高收入捡垃圾 创办再生资源回收站
- 组图:“80后”“90后”们的“淘宝青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