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公益专栏 > 公益视野 正文
食品安全:公众感慨还有什么能吃 专家认为有保障
2014年07月03日 11:15:25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李松涛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多位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官员承认,现阶段我国正处在食品安全的事故高发期。每次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除了对公众造成身体健康上的威胁外,对公众的心理冲击同样巨大。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就是典型的案例,在这次事件中,多名婴幼儿出现肾功能损伤。对公众来说,分不清食品添加剂是什么,标准是多少,只要吃进去的食物影响了身体健康,就是食品安全事件。

   公众的紧张情绪因何而来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告诉记者,我国的基本食品消费安全是有保障的,公众的感受却相反。是什么导致了对同一问题的截然不同的感受?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胡颖廉说,公众对风险是朴素的感知,而科学家对风险的判断则是来源于理性的分析,二者之间确实有很大差异。

   差异来源于公众与科学家在同一个问题上的信息不对称。比如,一根雪糕里含有十几种添加剂,科学家会看这些添加剂的用量是不是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而公众并不知道这些添加剂都有什么用,用量是多少,会基于以往对添加剂的负面印象作出判断。

   “还有,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心态普遍焦虑,焦虑的心态会放大对安全隐患的感知。”胡颖廉说,这也是普通公众为什么会对食品安全如此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钟凯看来,长期以来,专业机构和政府部门并不主动发布信息,很多信息没有得到有效传递。在公众与专家之间形成了一个信息的真空。

   “专家认为,自己能理解的专业问题,公众也应该一样理解,但实际上差异很大。”钟凯说。

   其实,对专业人群来说,不少新问题,同样也需要分析才能看到真相。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宁就有这样的经历。2011年,台湾发生食品中添加塑化剂事件,李宁所在的机构被要求研究这个问题。当时李宁自己都有疑问,是不是矿泉水瓶和塑料品都添加了塑化剂?但研究了之后发现根本不是,塑化剂往往出现在聚氯乙烯的制品当中,不是所有塑料制品中都有塑化剂。

   “公众不是科学家,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往往来自媒体及人际间交流,感知的风险往往大于实际的风险。”李宁说,如果交流不到位,那么公众就感觉对食品安全没有信心。

   而钟凯在分析微博对“铝超标”问题的不实报道时,认为媒体显然负有责任。“不少媒体在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时比较谨慎,但还有一些媒体喜欢博眼球,无意间就放大甚至歪曲了事实。”

   在李宁看来,有些科学家与公众沟通的方式也不够专业。比如2012年曝出白酒中检出塑化剂的事件后,消费者恐慌。有专家说,每人每天喝一斤酒,都不会对健康有危险。这样的表述,公众完全不相信,而且一天喝一斤酒,酒精都把肝脏损害了。

   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长期以来缺少风险交流,客观上造成了公众感受的强烈负面化。

   陈君石告诉记者,我国风险交流的现状是政府缺位,时效性和透明性都比较差。而那些权威专家往往不愿意面对媒体。

   “有的专家接受采访,但最后报道出来与他的观点有差距。”陈君石说,这样造成权威专家越来越不愿意接受采访,而媒体也有苦恼,找不到真正的专家。

   陈君石表示,现实的情况是,科学传播明显处于劣势,误导不断发生,不利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

标签: 责任编辑: 楼可
分享到:
相关阅读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