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时任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的孙玉明(左)与阿里地区噶尔县典角村二组村民次卓玛在一起。
中国西藏网讯从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正式提出“对口援藏”政策至今,对口支援已走入第20个年头。其中,科技援藏是中央既定的干部、经济、人才和技术援藏的四大工作机制之一。怎样运用现代科技促进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援藏到底为西藏产业发展提供了哪些支撑?西藏人民从科技援藏中又能得到什么?第六批援藏干部、国家科技部办公厅副主任孙玉明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孙玉明说:“西藏优势特色产业大体有:农牧业、优势矿产业、文化旅游业、藏医药业、传统手工业等,而七地市的产业布局又不尽相同。”西藏拥有120万平方公里面积,但可利用土地资源又十分有限,因此怎样利用科技最大限度地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是摆在科技援藏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拿矿产资源来讲,就西藏而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因此,围绕优势矿产资源开发,科技投入重点要放在加强采矿安全、选矿技术提升、实现节能减排和矿区的生态修复上。建立起这样的采矿产业链条后,相关共性技术必须在各个矿区进行共享。”
援藏干部孙玉明接受中国西藏网采访
西藏的农牧业虽然不是最大产业,但覆盖面广,涉及人口众多,事关广大藏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西藏可耕种面积只有0.04%,传统农牧业是“靠天吃饭”,农产品中的青稞是藏民族赖以生存的主粮,藏民族对青稞有着特殊的情感,科技的运用必须以尊重民族习惯为先,保证青稞安全不仅是粮食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孙玉明说:“现在需要做的是,在保证青稞满足口粮供应的同时,要增加其附加值,以促进农民增收。运用科技就可以保证优质的良种和科学的种植方法,用科技驱动良种、良法、良田、良态的组合,保证高产和优产。”有了科学的方法,关键还有怎样“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问题。孙玉明用“藏青2000”青稞新品种举例,推广种植的农民会得到一些补贴,但要让农牧吃上定心丸,需要给他们以足够的担保,因为气候条件等一些人为不可抗拒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减产、影响收益。
孙玉明与其资助的西藏学生才旺多吉
在畜牧养殖方面,其关键在于优良的品种和饲料的供给。以那曲的牦牛养殖为例,那曲牧区处于高寒地带,无霜期极短,大雪等自然灾害频发,常常给牦牛养殖带来巨大冲击。因此科学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孙玉明说:“采取在农区大面积种草,再通过‘南草北调’实现科学仓储,可保证牧区畜牧养殖的草料供给。当然,这项工程中交通尤为关键。比如,不久拉日铁路的通车,将使青藏线把西藏最大农区日喀则和最大的牧区那曲连接起来,为草料调配提供便利条件。”此外,除了保证畜牧养殖的饲料供给外,“增效”是西藏农牧业发展、增加财政和农牧民的重要手段。还是以牦牛养殖为例,“从牦牛养殖到牦牛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可以为牧民带来3-5倍的直接经济收益。现在一头牦牛在只提供食用肉品的情况下,其价值是约在8000至12000万元,而一旦构建全产业链,每头牦牛的价值可增加到4.5万至5万元,增效空间巨大。”
从藏医药、到特殊水资源再到新能源的开发应用,以科学指导生产,以增效带动经济收益的实例可谓比比皆是。科学的生产方式为传统西藏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