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18日)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对群众路线的新阐发和认识的新高度。结合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加深理解。
一、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领会,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1.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马克思主义政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思想观点和重要论断。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加以把握。一是从唯物史观看,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87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本身,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8页,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31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二是从党的性质看,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1页,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三是从党的价值追求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毛泽东同志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4-1095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2013年1月5日)四是从根本标准看,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6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五是从依靠力量看,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邓小平同志讲:“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尊重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果断作出决策,把开拓创新作为一种常态,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又从实践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敢破敢立、敢闯敢试,义无反顾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
2.深刻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过程。
党的群众路线是在红军时期孕育产生的。毛泽东同志1933年6月指导查田运动时,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一概念,指出:“不按阶级路线与群众路线,不得群众赞助与同意,都不能使查田运动收到成绩,反会使群众不满,阻碍查田运动的进行”。(《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274页,人民出版社1993版)
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1943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讲:“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99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这是关于群众路线的第一次鲜明而且比较完整的论述。
党对群众路线作过三次系统总结。第一次是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同志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根本的组织路线。他同时概括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群众路线的四个思想观点,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第二次是1956年党的八大将群众路线写入了修改后的党章。邓小平同志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提出,要通过建立制度和加强监督来保证群众路线的贯彻,使党不脱离群众。第三次是1980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党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群众路线进行了理论总结。一是对群众路线作了更为明确、简洁的概括,指出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后来,党的十三大又在党章中就上述表述之后,加入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把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独立自主,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这也是邓小平同志就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所强调的非常重要的三个方面。
3.深刻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解决“为了谁”的问题;“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的集中体现,是讲工作的根本动力、力量源泉问题,是解决“依靠谁”的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讲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讲实践论、认识论,讲工作方法。讲来自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组织动员群众,是解决“我是谁”的问题。“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循环反复的实践过程。
4.进入新时期以来,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就坚持群众路线进行了符合时代特点的新阐发。
邓小平同志指出:“培养好的风气,最主要的是走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胡锦涛同志强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习近平总书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从党的性质和宗旨出发,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从而把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作为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客观标准。他还强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将党的全部工作着力点放在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上,致力于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的“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强调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强调形成最大公约数,强调底线思维。
5.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历史观、价值观,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使命和性质宗旨的深刻把握;党的群众路线是实践论、方法论,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创造性地运用到党的全部工作中所形成的根本政治路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根本领导方法和根本工作方法。
二、加深对脱离群众现实危险的认识
对比不同历史时期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历史方位,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当前脱离群众的现实危险。
在革命战争年代,面对艰苦环境,面对生死考验,党必须和群众在一起。离开了群众,党就无法开展工作,不仅没有力量,连生存也有问题。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工作方式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和群众在一起。城市的生产活动集中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企业,农村的生产活动集中于人民公社,党员干部必须和工人农民一起参加劳动,同甘共苦,一起创业创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但是,由于执政地位和环境,少数党员干部在思想上、作风上甚至行动上脱离群众的问题也有发生,脱离群众的危险是存在的。
在改革开放时期,脱离群众的现实危险更加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一是从社会组织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看,城市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组织多样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是基本生产经营单位。就社会组织和社会生产方式而言,没有特别要求干部必须和群众在一起。二是从外部环境的变化看,在市场经济、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的工作条件改善了,资讯便捷、信息海量,容易形成“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错觉,容易形成不需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的思想误区;思想舆论多元特别是功利主义、享乐思想,也对干部联系群众产生消极影响。三是从长期执政的考验看,少数党员干部在党长期执政的环境下自我认知错位,把自己看得很高明,好像自己能够决定群众命运、自己创造社会财富、自己是推动历史进步的英雄。四是从利益格局的调整看,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可能引起群体隔膜,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也会有差别,做好群众工作、协调利益关系、凝聚社会共识的难度加大。五是从观念和语言的差异看,不同群体的观念和语言不一样,甚至一家人的观念和语言都难以兼容,老年人讲革命传统、讲创业历史,中年人讲竞争压力、讲就业艰辛,青年人讲网络语言,相互之间难以沟通。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干部不会说群众语言,不敢到群众中去,甚至怕群众。
由此可见,当前,脱离群众的现实危险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凸显。在革命战争年代,离开了群众,我们党就难以生存;在执政的环境中,脱离群众同样关乎党的生死存亡。
三、加深对党历次集中教育活动聚焦重点的认识
我们党从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和自身实际出发,多次开展集中教育活动,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革命战争年代规模比较大的有两次,一次是1941年到1945年的延安整风运动,一次是1947年到1948年的“三查三整”运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共开展了七次(包括“四清”运动);改革开放以来,从1983年到2014年的31年间,开展了七次,有的活动持续两年,集中教育活动基本上没有间断。
回顾党的历次集中教育活动,每次都会有主题、有重点,通常比较集中或者聚焦于“两个路线”的教育,即思想路线教育和群众路线教育;主要致力于防止“两个脱离”,即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是党自身建设中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思想路线不正确的表现是脱离实际,群众路线坚持得不好的表现是脱离群众。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对我们党的现状来说,我个人觉得,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特别重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5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我们党为什么聚焦这两个重点问题,不断地开展集中教育活动呢?首先,是由党的性质和执政规律决定的。其次,是由社会主义运动历程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决定的。革命战争年代的“左倾”冒险主义,表现为照搬苏联经验和“本本”主义,脱离中国国情和实际;并由脱离实际导致严重脱离群众,使中国革命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党取得执政地位后,也有照搬苏联经验的问题。面对中国一穷二白的现状,又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容易产生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的思想,这一时期也有过教训。第三,面对长期执政的考验,脱离群众的危险进一步凸显。第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主观服从客观,有利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是我们党第一次以群众路线为鲜明主题的集中教育活动,强调“为民、务实、清廉”。“为民”体现了群众路线的要求,“务实”体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要求,“清廉”是贯彻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保障。
四、加深对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本经验的认识
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既汲取了历次集中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又进行了许多新探索、新创造,为以后开展集中教育活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累积了重要经验。
一是突出领导干部领导班子,覆盖所有党组织。中央带头示范,全程指导联系教育实践活动。各级党委以上率下,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活动分两批开展、有序推进,覆盖到所有党组织。
二是不偏不虚不空不走过场,注重实效。突出实践实际,加强指导督导,把从严要求贯穿始终,环环相扣、步步走实,立行立改、取信于民。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四风”。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深入查找“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点,通过集中查摆和专项整治,刹住了“四风”蔓延的势头,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
四是开门搞活动,真听意见听真意见。真正敞开大门,请群众帮助找准找实问题,整改措施结果及时向群众公布反馈,避免了自拉自唱、自我陶醉,避免了以自我感觉良好代替群众的监督评判。
五是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健全党内生活。把真刀真枪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确保教育实践活动质量的重要标志。各级党组织的专题民主生活会动真格、有辣味,触动了党员干部的思想和灵魂,增强了党内生活的严肃性、政治性、原则性。
六是在建章立制、加强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围绕改进作风、围绕服务群众、围绕健全党内生活,健全规章制度,制度执行力明显提高,权利运行进一步规范,贯彻群众路线的刚性约束机制和长效机制有所加强。
五、加深对贯彻群众路线常态化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
邓小平同志说:“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组织工作中的根本问题,是党章中的根本问题,是需要在党内反复进行教育的”。(《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16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加强群众路线教育,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长期任务。类似的集中教育活动今后仍然有必要,但集中教育活动不可能一劳永逸,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必须与常态化结合起来,用制度建设巩固集中教育活动的成果。要认真总结和充分运用好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经验,坚持不懈抓常、抓细、抓长,推动贯彻群众路线的常态化、规制化。
1.强化经常性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切实增进群众感情。
贯彻群众路线常态化,要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上下功夫,在增强脱离群众的忧患意识上下功夫,在增进群众感情上下功夫。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专门就群众感情说过一段非常深刻、非常生动的话,他说:我是个学生出身的人。那时,我觉得世界上干净的人只有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总是比较脏的。革命了,同工人农民和革命军的战士在一起了,这时,就觉得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这就叫感情起了变化。(参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51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热爱人民,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坚守的力量源泉”。经常性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要体现在中心组的学习中,体现在党的组织活动中,体现在党性锻炼中,体现在工作实践中。
2.要体现针对性、操作性,增强制度的刚性约束。
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不能停留于一般号召,也不能满足于粗线条的规定,要有一套针对性强的、具体的、严格的制度,形成刚性约束。要实现党组织全覆盖,把基层党组织作为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任何社会组织都要设立党的组织,使党员干部联系不同社会群体、广泛联系群众具有组织依托,把党组织的作用和影响渗透到所有社会组织中去。要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定期联系群众的制度,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在坚持和遵守制度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所在的基层组织中参加组织生活,在所生活的社区发挥作用。联系群众的制度办法要落细落小落实,党员要公开身份,到社区报到,进行志愿者注册登记,每年拿出一定时间从事志愿服务活动。
3.严格党的纪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严肃的党内生活,是解决党内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党内生活必须按照从严的要求,使之真正严格起来。要把贯彻群众路线作为纪律来要求。要健全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机制,通过严肃党内生活,确保中央八项规定一以贯之、长期坚持,确保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关心群众冷暖,解决和回应群众反映的问题,接受群众监督,成为常态。要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贯彻群众路线的有力武器,贯穿于党内政治生活之中。针对拥有8600万党员的大党和长期执政的实际,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至关重要。发扬党内民主是密切联系群众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体现,是反映群众呼声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对脱离群众问题监督的重要法宝。
4.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社会结构的变化、话语体系的多元、群体隔膜的产生,对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善于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积极应对复杂局面;要提高与群众沟通的能力,提高服务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能力。群众权益应该包括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经济利益、与政治参与相联系的民主权利、与生存和发展相联系的社会公正。要注重在切实维护群众权益中组织动员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在服务群众中教育引导群众。
5.培育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生态。
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承继民本思想,做君子,重名节,培育知耻文化。党员干部要争做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从政价值追求,坚守道德高度和道义优势。要大力弘扬和褒奖密切联系群众的时代典型。典型宣传要创新形式、改进方式,体现党性追求,体现人文精神;要展示党员群体的形象、团队的光辉,增强感染力亲和力,避免简单化、一般化。要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激励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
(作者: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