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气象台10月20日5时20分发布大雾黄色预警:预计至20日09时,北京平原地区有浓雾,能见度小于500米。中新社发刘宪国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受冷空气的清除作用影响,京津冀雾霾暂退。北京26日空气质量回归一级优。不过,气象部门预计,从28日起,天气形势再度转为利于污染物堆积,雾霾会再杀“回马枪”。
北京昨日迎来久违蓝天白云
26日凌晨2时左右,冷空气率先到达北京延庆、怀柔、密云一带,雾和霾开始逐步消散,能见度开始好转;北京市气象台26日凌晨3时40分同时解除了大雾黄色预警信号和霾黄色预警信号;随着冷空气一路向南,4时左右,昌平、顺义和城区的大气透明度也开始好转;5时,冷空气抵达大兴、丰台、通州等南部地区,全市范围的能见度大于10公里,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26日早8时,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数据显示,城六区PM浓度已降至10微克/立方米;郊区各地也都在20微克/立方米以下水平,其中质量最佳的是东北部(怀柔、密云、平谷、顺义)降至个位数,8微克/立方米;10时,空气质量稳定在优良水平,城区PM2.5浓度仍为10微克/立方米,郊区各地为9至23微克/立方米。
雾霾28日将杀“回马枪”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受冷空气的清除作用影响,京津冀地区的雾和霾逐步开始消散。26日凌晨4时至6时,北京的平均PM2.5浓度从250微克/立方米迅速下降到35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从严重污染转为优;天津、石家庄的PM2.5浓度下降相对缓慢,26日夜间得到进一步改善。预计26日夜间到27日,全国大部地区气象条件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清除,无明显雾、霾天气;从28日开始,华北、黄淮等地再次受静稳天气条件控制,雾、霾天气逐渐发展。
环境保护部26日发布的信息说,华北地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从10月22日起持续至今日的灰霾污染或将延续至月底。
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预报中心分析,10月26日受冷空气南下影响,京津冀区域北部的天气情况将有所好转,扩散条件总体有利但有限。28日、29日、30日水汽较大,风速较弱,颗粒物作为凝结核有利于雾或霾粒子的迅速生成,容易加快大气污染的形成和积累。
因此,预计除26日空气质量形势略微好转外,10月25日至30日期间京津冀中南部可能出现重度污染过程,局部地区可能出现严重污染。
十月已有三轮雾霾袭击
秋冬季节是京津冀地区雾、霾天气多发的时段。今年10月以来,京津冀地区冷空气势力偏弱,活动频率低,冷空气活动间期的静稳天气达到5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天;平均风速较常年同期偏小。
10月7日,10月份灰霾天气序幕拉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数据显示,当日京津冀地区和河南、陕西部分地区共9个城市空气出现重污染,污染区域后又扩大至全国21个城市,本次灰霾天气至10月12日结束。紧接着在10月17日~20日、10月22日~25日两段时间内又出现了第二、第三次灰霾污染。2014年10月1日至24日,74个城市共发生94天次重度污染和27天次严重污染,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城市共发生70天次重度污染和21天次严重污染。2013年同期74城市共发生96天次重度污染和24天次严重污染,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城市共发生49天次重度污染和24天次严重污染。可见,2014年京津冀及周边城市重度污染发生较为集中,多于去年,但严重污染少于去年。
“10月份在短时间内连续两次出现持续性严重雾霾天气,这在常年同期来看是比较少见。”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表示。
灰霾天为何频繁袭击京津冀
在环保部26日召开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重污染过程专家解读会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宫正宇分析,此次空气重污染过程的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
一是污染物排放量大。燃煤、机动车、工业、建筑和道路扬尘等主要排放源,是造成本次重污染天气的根本原因。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电厂、锅炉和机动车保有量较大,城市运行带来的各类污染物排放量非常大。
第二是扩散条件不利。10月7日~11日天气状况稳定,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逆温状况严重,北京地区混合层高度大幅下降,最低仅300~500米,是正常状况下的20%~30%,污染物被压缩在近地面层,不利气象条件易造成污染物的积累,污染物浓度急剧升高。同时,因雾与霾并发共存,较高的湿度引起大颗粒吸湿增长,导致污染物浓度累积增高。
第三是秸秆焚烧影响明显。据卫星遥感监测,10月5日~10日共监测到火点278个;10月17日~20日检测到火点659个;10月23日共监测到火点106个。对污染组分监测表明,具有生物质燃烧指示性的组分浓度超过了10倍以上的增长。秸秆焚烧对本次重污染形成和加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四是区域污染与本地污染“贡献”叠加。京津冀地区城市和中部、西部地区城市群污染物的输送和各城市本地排放污染物相叠加,使PM2.5污染物浓度进一步升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